专家建议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图)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月22日
  • 浏览次数:7783
 


  全球最大太阳能建筑在山东德州“太阳谷”日前启用。这座名为“日月坛-微排大厦”的太阳能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集展示、科研、办公、会议、培训、宾馆等功能于一身,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发电等与建筑结合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节能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近年来,我国住宅产业化水平有所上升,但距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长期支持粗放型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必须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国现阶段住宅建设受住宅生产方式、土地资源、建材资源、能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建设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十分必要。

  住房建设状况面临诸多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宅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但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和住房市场发展过程中,尚存影响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和提高整体居住水平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刘美霞告诉记者,2006年1月至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40个重点城市的调查统计,批准上市的商品住房中套均建筑面积达115平方米,有15个城市的套均建筑面积高于120平方米。累计可销售住房中,120平方米以上套型住房所占比重,有24个城市超过50%,有16个城市套型面积8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不到总面积的10%。

  “这种过度消费现象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当前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是非常不协调的。近几年来,90平方米以下套型供应量占比不足20%。在提出90/70政策要求后,总体情况有较大好转,但调整步伐较慢,中小户型住房比重依然偏低。”刘美霞说。

  刘美霞表示,除了住房结构不太合理,当前我国住宅建造方式大多采用现场砌(浇)筑、手工作业,工业化水平低,系统化的成套技术集成和整体水平差,劳动生产率低,住宅综合质量低。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物耗水平较高,因此较国际先进水平要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

  刘美霞介绍说:“中国住宅建设,从土地占用来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是83.3平方米。中国城镇人均用地为100多平方米;从用材来看,用钢量平均水平每平方米55kg,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水泥用量为221.5kg,每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多消耗80kg水泥。粗放的住宅生产方式,也导致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比较大。从能源消耗来看,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技术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从水资源消耗来看,中国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

  多位住房建设专家表示,目前在住宅项目开发过程中,只重经济效益,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重点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的成果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在住宅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不考虑长远因素,房屋的设计、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在住宅室内设计上,不是盲目追求大面积、忽视功能质量,就是结构设计缺陷多,布局欠妥,使用不便,功能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造成面积浪费。

  刘美霞告诉记者,目前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与技术所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据统计,建筑用能产生气体排放占到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25%。北方城市冬季由于燃煤导致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高标准的二至五倍。目前毛坯房的供应方式还未改变,家家户户自行装修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质量隐患、环境污染等。

  多种因素制约中国住宅建设的发展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指出,现今住宅建设需求量巨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释放住房需求,人口集中又加剧了城市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紧张状况,资源消耗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国耕地只有18.25亿亩,人均仅1.3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土地资源短缺,但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住宅面积普遍偏大,追求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的消费理念,使土地供应形势更加严峻。

  中国住宅建设也受到能源方面的约束。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能源总量四万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保有储量一万亿吨,可采储量894亿吨,按照目前开采强度,储采比不到100年;石油资源787亿吨,可采储量56亿,储采比约14年;天然气可采储量8500亿立方米,储采比约为32年。专家预测称,2010年即使在采取节能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下,中国仍将缺能8%,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上升到23%,天然气为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刘灿表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家用电器设备等方面的能耗和农村对商品能源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这将使我国住宅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5%。

  应大力推进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

  住房建设专家纷纷表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遭遇“瓶颈”情况下,必须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从发展模式、完善制度、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等方面下大工夫。

  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状况,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深入研究发展“省地节能型环保”住宅的内涵,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包括住宅的“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环境生态指标、户型与套型面积、建筑形态、住宅基本性能要求与技术发展导向等。

  通过住宅部品认证和推荐、淘汰制度,提高部品配套水平,满足建筑体系集成化要求。瑞典新建住宅中通用部品占到80%,日本用了20年时间推行部品通用化、系列化。而目前中国住宅部品系列化不到20%。

  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我国的住宅寿命平均为30多年,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70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树立了住宅全寿命周期的建设理念,在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拆除和处理再生过程中,实施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和提高建筑质量的措施,在每个环节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建设长寿命周期住宅。我国住宅建设中住宅性能品质低,使用寿命短的局面亟须转变。专家建议应全面贯彻落实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康居示范工程,按照“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继续抓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注重使用技术的集成和产业化,推动全国住宅产业整体水平提高。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发展省地节能环保住宅。选择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产业化基地的综合试点,探索推进机制、政策措施以及符合地方特色的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的住宅产业化体系。

  积极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提高住宅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能力。加快科技进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提高工业化水平和住宅质量。通过培育、鼓励一批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部品生产、科研单位组成联盟,集中力量开发攻关对提高住宅综合性能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所在地区的住宅产业发展。

  购房者开发商为何都对节能住宅热情不高

  早在2005年6月,建设部就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做好建筑“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如今,节能环保建筑在我国部分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许多普通购房者和开发商仍旧对于购买或投资该类住房抱迟疑态度。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多多出台鼓励政策,推进省地节能环保住宅发展。

  世界各地使用先进技术造节能环保房屋

  “零能耗住宅”有室内温度变化小、不怕停电、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优点。该技术视房屋为一个诸多元件协作运转的整体,旨在通过最佳整体设计、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已上市的节能设备,达到房屋所需能源或电力100%自产的目标。所谓的电力100%自产以年为时间计算单位。“零能耗住宅”同时还与电网相连,其自产电力不足时可从外界补充,过剩时可输入电网,而电力公司也需为此支付等价电费。

  [观点]政府应帮助节能建筑实现“叫好又叫座”

  近年来,全国建筑能耗持续呈上升趋势,不仅加大了我国的能源压力,也造成了诸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有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能环保型住宅,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三倍。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