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走向“绿色”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月11日
  • 浏览次数:7550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我国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要转变。绿色城市不是简单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一种循环的生存发展机制。因此,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了了之”,只留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坚定有力的声音:“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GDP增长较快,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呈较快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50%,城市却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出了85%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并且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因此,要想改善全球日益恶劣的环境,城市必将扮演节能减排舞台上的主角。

  “绿色”理念渐成主流

  我国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和计划,表明了我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事实证明,“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只会使我们为之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我们选择了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尽管我们将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挑战和困难,但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转变中国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此来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绿色城市建设热潮不断。进入21世纪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也纷纷提出建设绿色城市的建设目标。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在打造不同层面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已经不再把GDP作为衡量政绩的惟一标准,绿色理念成为城市管理的主流。

  无论是“绿色”,还是“低碳”、“生态”,其理论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节能减排,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不是简单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一种循环的生存发展机制。因此,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

  城镇减排仍大有潜力可挖

  作为全球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和废物的排放大户,城镇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据分析,到2050年,地球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口比例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70%,因此世界走向绿色,走向低碳,走向生态,城市的地位毋庸置疑。

  仅城市垃圾处理一项,就大有潜力可挖。目前,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且占地量近年来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在如此巨大的垃圾压力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垃圾已经成为国内各级政府需下大力气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产生近1.8亿吨的城市生活垃圾,而这些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着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

  规划新城迈出绿色第一步

  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发展的道路怎么走,全世界都还在探索当中,理论上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我国也尚无相应标准规范,但“城市的发展要关注人的需求”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目前,根据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人均公共绿地、日人均垃圾产生量、绿色出行比例等,都成为重要的比对参数。

  目前,我国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株洲市和合肥湖滨生态城都在规划建设中,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开始投入到绿色、生态城的实践中。

  作为国内绿色城市规划建设示范之一的光明新城是规划中深圳未来重要的城市副中心、创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及生态示范区,已于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绿色城市在微观层面的实践已经在光明新区迈出了第一步,为深圳乃至全国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了新典范。深圳规划部门组织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有些已经陆续得到批准并付诸实施,例如国内首份绿色建筑设计地方规范——《光明新区全面实施〈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试行)》已经获得批准。

  而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已于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为绿色、生态城市的开发方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例。

 来源:中国建设报 记者  童亦弟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