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呼唤村镇房屋现代化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5月18日
  • 浏览次数:7392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净土——青海省玉树县,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震痛了中国人的心。面对这片废墟,我们扼腕、唏嘘,救援的同时,更应思考怎样才能免于灾难,降低人员的伤害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致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专家分析指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的。玉树的情况同样如此,当地房屋多属土木结构,没有抗震设施,导致逾九成房屋倒塌,其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
  事实上,目前国内村镇普遍采用钢筋加混凝土、砖加砂浆的现场湿式生产方式,尤其在广大农村,建房还是以手工砌筑的方式进行房屋建设。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当前村镇房屋抗震设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受传统居住观念的束缚,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房屋建设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无砖不成房”的阶段,仍在大量使用黏土砖,而砖混结构的房屋一旦遇到大的地震灾害,便难以抵御。由此带来的房屋抗震设防弱、建造方式落后、建筑材料陈旧、房屋结构不合理、土地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造成地震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日本地震的密度、发生的频度都比我国高,但其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却少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日本广泛建设的具有较强抗震能力的新型房屋。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占到工业化住宅的80%%左右。欧美其他国家也进行了住宅产业化转向,对房屋的节能性、安全性以及宜居性要求颇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新型房屋,以建材的轻质化、板式化、标准化、工厂化、集成化、装配化为方向,推广轻质抗震、节能、保温、舒适的房屋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复合材料,提高墙体抗倒塌能力,应该是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目前符合要求的钢结构等产品在使用功能、建造成本、建设速度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建造住宅的效果,而且在建筑市场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与青睐,并快速占据了住宅产业的一席之地。从国际上看,工厂化制造房屋,采用钢结构,并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的开发来解决居民的住宅问题,已经成为住宅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由“建造”转为“制造”意味深长。工业化生产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大大减少现场垃圾和材料的损耗,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从传统方式下的20个月可以缩短到工厂化方式下的5个月,缩减75%%,大大缩短了住宅的建造周期。
  不仅城市如此,未来村镇房屋也应如此。采用节能、抗震和可持续性的新型建材,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损失减到最小。
  村镇房屋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8亿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通过产业化途径让村镇房屋更舒适、更安全,事关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在已经有部分大型企业开始开始参与到日照、银川、成都等地的新农村新型房屋建设示范项目中,这些项目也开始逐步推广,但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其规模化发展。
  面对汶川、玉树的伤痛,让我们呼唤新型的现代化房屋尽快地扎根于中国大地,让国人多添一道安全屏障。这是对住宅品质的保障,更是对生命的保障。(旭红)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