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环境时代的必要元素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6月28日
  • 浏览次数:5501

   □本报记者 刘月月

  “今后被称为环境的时代,住宅生产工业化的元素是不可缺少的。今后公寓住宅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关键词是环保节能、高质量、多功能、健康安全、适合老年人;在生产方面的关键词则是高性能材料、防震、抑制晃动等。”近日,在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办,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承办,金嘉日本株式会社协办的中日住宅产业化技术交流会上,日本著名的大型综合建筑公司——三井住友建设株式会社的技术负责人、有着近12年住宅产业经验的管谷和人表达了上述观点。
  二战后,经过近60年的发展,日本的住宅产业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成为住宅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与日本相比,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进展却比较缓慢。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都是在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合力下实现的。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有增无减的节能减排压力、供不应求的住房需求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问题,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强大动力。但作为一个住宅产业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我们如何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是不可或缺的捷径。

  住宅公团发挥大作用
  回顾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一个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由政府成立的住宅公团。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与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无关系。战后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住房紧缺。管谷和人介绍,这个时期,以解决住宅不足与防火、防灾为目的,混凝土住宅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普及。随后,组装式的工业化住宅也开始迅速发展。
  1955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在住宅生产方面起着重大领头作用的组织——住宅公团。其任务是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住宅不足地区建造住宅和有计划地推进住宅基地的开发。
  管谷和人说,住宅公团在之后的日本住宅政策上也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商品公寓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上起了重大作用。此外,住宅公团在设备开发方面起到了先导性的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使厨房水槽、抽水马桶、浴缸、洗面台、钢门等逐步在一般住宅内普及。
  随着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日本进入了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的时代,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快速涌入城市,导致住宅的明显不足和城市空间过密,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在政策上进行了修改,在增加住宅的供应量的同时,加强了改善住宅质量的力度。
  管谷和人说:“随着建筑费用的急剧上升、建筑技术工人的不足和人工费用的上涨,对于建筑公司,施工生产的高度现代化和合理化成为急切需要改善的问题。这个时期,大型综合建筑公司开始尝试4层左右预制构件住宅的建造。使用由专业工厂生产的混凝土和混凝土泵车,就在这个时期。”
  1965年,住宅公团建造了第一个预制品工厂,开始正式供应预制构件装配式住宅。另外,住宅公团制作了预制混凝土组装施工方法的设计标准,同时也在普及此施工方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66年,住宅公团在向社会公开预制构件装配式住宅技术开发成果的同时,也采取了保证民间预制装配式住宅工厂在一定时期有市场需求的措施,这也成为民间企业大量建造设立预制构件装配式住宅工厂的契机。
  1968年,为了有效利用土地,住宅公团在住宅建设用地情况出现恶化时,开始开发高层住宅,并从1970年开始了最高达14层楼的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的供应。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终结,超高层公寓住宅建筑盛行的时代来临。各种部品的研发工作不断进行,出现了预制地面等部品。施工中开始采用先在地面组装、然后用吊车吊装的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生产力。
  1992年,日本发布了关于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处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具有同现场浇注相同构造性的预制品设计方法。另外,超高强度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物的设计方法规范也同时作为研究成果得到公布。基于这两项成果,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得到了飞速发展。

  引入别国经验须慎重
  综观住宅产业化较为成熟的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住宅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国家的政策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借鉴他国发展经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
  管谷和人说:“建筑业与制造业不同,受到土地、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是受周围环境影响并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多的行业。某个国家在引入别国的关于建筑行业的方法论时必须十分慎重。”
  他举例指出,壁式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预制工艺的结构。日本由于地震多发,能够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物高度有限制,因此在实践中较少采用。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少有地震,通过对壁式结构预制化的相关设计、生产方法进行改良,实现成本的降低、住宅品质的提高并非不可。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赵丰东认为,日本住宅产业化里的抗震、节能等技术以及设计标准、产业链的整合等都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们的技术还不成熟,标准体系还不完善。更重要的是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包括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认知程度、施工单位对这种方式的认识,特别是设计单位能否在设计时应用相关技术标准。
  之所以观念还未转变,主要是因为目前用工业化的方式建设住宅价格很高。赵丰东指出,但是如果住宅产业化形成社会规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品都很专业和高效,成本就会大大下降。到时,开发企业拿到项目后,交给施工单位施工,施工单位就像总包单位,采购各种材料和部品并进行组装。但是目前,施工单位采购的都是半成品,混凝土要经过现场浇注后才能成为一个建筑部品。

  实现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北京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出现过住宅产业化推广的辉煌时期。现在,在前门、劲松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少的大板楼,就是采用了预制板现场装配的方法建造的,这也是一种产业化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和产业化对技术的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质量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几年,北京市的住宅产业化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在政策和技术方面都有所提高。去年3月,北京市9个委办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近几年北京推广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目标,包括2010年、2011年分别实现50万平方米、100万平方米的产业化的试点示范。此外,还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成立了由9个委办局统一协调的北京市住宅产业化联席制度;制定了产业化的相关标准,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在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方面,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包括楼梯间、阳台板等预制部件;在商品房中,采取对开发商进行3%的面积奖励的方式,推广住宅产业化等。
北京的住宅产业化已经起步,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也积极参与,成立了包括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等单位在内的住宅产业化联盟,在技术研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对推进产业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赵丰东指出,住宅产业化是让建筑变成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北京将通过部品的工业化生产、现场的装配化施工、装修和结构一体化设计、设计标准化的探索等几个方面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去年50万平方米的试点示范项目已经落地,今年100万平方米的项目也在进一步落实中。今年北京还准备采取一些更加有力的措施,包括全装修的应用、在土地招拍挂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制定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等,进一步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