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住宅产业化 打造我国百年建筑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5日
- 浏览次数:5989
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
除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年~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100年。
短命建筑造成巨大浪费
城市记忆随之流逝
“建了10多年或几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还未使用就被炸掉,这些仍然能够长久使用的建筑变为废墟,无疑对资源和环境都是一场灾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以南昌五湖大酒店为例,据估算,酒店拆除后将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正是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
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同时,短命的建筑也造成大量投资付诸东流。建设花钱、拆迁花钱,重建更是花钱,如沈阳夏宫当年投资即超过2亿元。建筑过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寿命这么短,我们怎样靠建筑来保存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忆?”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刘志峰说。而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同为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建筑短命
但寿命仍偏短
“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重要建筑思想。为什么如今的建筑用不了多久,就面临被拆为废墟的命运呢?质量往往并不是这些建筑提前被拆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投资巨大、引人关注、建设过程中屡屡获奖的地标性建筑,极少因建筑质量出现问题被拆。客观上,我国当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燕辉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数建筑尽管在当时很不错,但以现在人们的需求来衡量,在功能、舒适度上已经比较落后。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旧城改造扩建,也成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刘燕辉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及其生活居住需求,城市不得不拆除一些旧城片区,重新建设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项目涉及的区域内,不可避免地要拆除一些建成时间不长的建筑。即便如此,我国现在的建筑寿命依然偏短。专家认为,建筑功能不完善,并不一定要拆,可以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适度。之所以选择一拆了之,其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
不可否认,在遭到提前拆除的短命建筑中,也有因质量问题和缺乏高质量维护而被迫拆除的。如北京市近日要求某开发企业拆除刚刚建成的某小区保障性住房,就是因为建筑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
“抛开人为因素,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说。
质量对建筑寿命的影响能有多大?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我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
“相对于现在人们对建筑品质的需求,我们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了。”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在传统的建设模式下,建筑不仅寿命短,而且往往伴随着低舒适度和高能耗。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建筑应树立可持续理念
怎样才能改变一些地方对新建筑说拆就拆的状况?“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介绍,国外有业内专家成立的委员会,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权威人士,共同论证以决定是否允许拆除某个建筑。对于某些重要建筑的拆迁,甚至可以举行听证会。而我国现在缺乏这样的模式,仅做到了对挂牌的文物拆迁一票否决。
同时,有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也应该对违规拆除短命建筑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从宏观方面看,规划应该成为引领百年建筑的龙头。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在城市规划阶段细化建筑的寿命。
庄惟敏表示,按照城市功能的不同,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志性建筑,包括文化建筑、命脉建筑等,这些建筑需要有很长的耐久性。相对应的另一类是背景建筑,一般是民用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这类建筑需要根据不同级别来规定使用年限。这种分类,方便在拆迁论证时有据可循。
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刘志峰认为,要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还要切实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与此同时,要建立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明确拆除条件,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表示,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也逐步凸显。必须摒弃过去错误的发展思路,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要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市有喘息的机会!
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住宅产业化
打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建筑,除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外,还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刘志峰认为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样的房屋建成后,不仅节约资源能源,而且方便建筑的维护和改造。
据悉,住宅产业化在日本、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产业化程度较高。在住宅产业化较为发达的瑞典,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在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这也成为发达国家建筑寿命普遍较长的重要原因。
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实践者,上海宝钢钢结构等企业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住宅产业化所提倡的理念。据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工艺,建筑的所有维护改造,都可以通过更换部件实现,从而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寿命。尽管有了一些先行者,但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进度仍然较慢。刘志峰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修龙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加大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力度,一是通过宣传引导,使消费者和开发商理解全装修住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出台强制性成品住宅验收标准,把设备的质量和节能减排的效益纳入质量评定范围;三是调整税收政策,以鼓励开发商建设成品住宅;四是培育和完善全装修住宅产业链。刘志峰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打造中国的百年建筑。
来源:中华建筑报
- 推动住宅产业化 打造我国百年建筑
- 未来5年是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转型期
- 中日两国签署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合作意向书——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齐骥副部长出席中日住宅产业会议并致辞
-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列入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
- 2011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揭晓
- 机遇 热潮 困惑 期待——对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 北京召开农宅抗震节能建设现场会
-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 杭萧钢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揭牌
- 钢结构住宅风雨十载
- 我国应大力促进住宅钢结构建设
- 北京启动首部住宅设计地方标准研究
- 要正确引导住宅全生命周期居住理念——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
- 中国首个《当代中国住宅技术研究》体系发布
- 钢结构住宅:亟需政策扶持
- 住宅产业化:环境时代的必要元素
- 北京工业用地供应3年来首超普宅
- 未来5年是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转型期
- 成都: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3.6米
- 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确定北京住房保障六大任务
- 北京两年内将建150万平方米住宅产业化试点建筑
- 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 年产数亿垃圾
- 人大代表建议:实行问责制让延长建筑寿命
- 中国建筑寿命真相
- 推行质量责任保险 提升住宅工程质量
-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7月1日即将实施
- 江西实行住宅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
- 低碳住宅备受推崇
- 酒店建20年拆除重建惹争议:缺明确年限标准(图)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召开(修订送审稿)审查会议
-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召开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 探究国外建筑长寿根源
- 厦门规定新建住宅的楼板厚度须达12厘米
- 中国因卖地利益驱动等原因频现短命建筑
- 2010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技术交流会举行
- 台湾饭店 提前远去的孤独背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