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展城乡环境综治“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综述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6月17日
  • 浏览次数:5415

  □记者 刘佳
  “如今的蜀中大地,城更美、街更净、路更畅、树更绿、水更清、灯更亮。”6月初,参加四川省政协民主评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工作的省政协委员们,在赴成都、绵阳、遂宁等10个市州视察调研后,盛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建设“洁、齐、美”。自2008年10月全省启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经过近3年的共同努力,全省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大改善。特别是2010年全省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后,各示范地坚持规划引领,加快设施建设,持续治理“五乱”,塑造城乡风貌,形成了创先争优、争当示范的生动局面,带动了全省治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规划先行:先进理念引导下的全方位城乡规划
  作为全省 “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排名第一的城市,遂宁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得到一致评价:大手笔、大视野、大智慧、大思路。“遂宁从规划入手,率先着眼于绿色经济发展,让百姓共享绿色生活。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精心编制75公里绕城高速区域内300余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发展规划,对湖泊、湿地、森林、绿道建设进行专项规划。针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市规划中树立“生态基础设施”理念……
  科学先进的规划理念,带动遂宁环境治理水平快速提升。仅今年4月,遂宁就引进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排名第1位的旅游集团也入驻遂宁。
  环境治理,规划先行。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四川省各地加大了对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的总体要求,全方位进行城乡规划。
  西昌编制37个乡镇村庄环境治理规划,完善专项规划20个。
  仪陇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查制度,聘请顾问专家,对各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把关,保持了不同专业规划之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省政协委员洪峰在乡村视察调研时,对广安市农房规划及设施建设印象深刻。“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农业生产井井有条,乡村道路质量好、路面宽,布局合理,畅通方便,新农村的氛围已逐渐凸显。”洪峰说。
  成都则创新思路,率先在全国创立了乡村规划师制度,目前面向全球招募、征选的50名乡村规划师已全部上岗。“成都市统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规划管理效率水平的做法有很强的借鉴性,规划营造优美整洁的乡村风貌,应成为各地努力的方向。”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杜春明说。

  基础设施:多方筹资加大投入,构建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是各地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重中之重。为突破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各地多方筹资、大力增添环卫设备和环境基础设施,初步构建了基本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2010年底,四川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提前达到了国务院下达的2015年达到80%的目标要求。
  早在10年前,长宁就开始筹建垃圾处理厂。如今,这个处理中心每天能处理200吨垃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长宁县想方设法加大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8年以来,在县本级财政有限的资金中挤出1.4亿元的基础上,通过向上争、银行贷、市场融、群众投等方式,共投入2.67亿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同时,捆绑使用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新村建设等项目资金1.2亿元,保障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快速推进。
  针对农村垃圾量大面广收集难的现状,罗江县探索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使80%左右的垃圾用作生态堆肥,2-5%的垃圾就近填埋,3-5%的垃圾回收利用,只集中处理10-15%的垃圾。如今,罗江县每3至5户农户建1个垃圾定点收集池,每个组建1至2个生态垃圾处理池,每个镇建一个垃圾中转站,县城建一个垃圾处理场,形成了县、镇、村、组、户垃圾生态收集处理设施体系。
  “罗江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各地以此为参照,因地制宜、分策施治、分步实施农垃处理。
  邻水县供销社牵头,依托废旧回收公司,在每个乡镇设置1个以上废旧回收网点。
  自贡自流井区今年初出台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区处理”的五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管理体系……
  “‘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生态处理模式,可有效破解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值得持续深入推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于桂说。

  长效机制:增强环境治理意识,建立暗访督查机制
  如何遏制脏、乱、差现象,巩固治理成果?各地在进行城乡环境“五乱”治理、风貌塑造、健全基础设施、推进“七进”活动的同时,花大力气探索长效机制的建立。
  全新藏、羌风格的建筑,街道整洁清爽,让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茂县牟托镇居民有一个习惯,每个月都会主动参与两到三次“扫大街”行动。“这全靠大家自觉养成好习惯。居住环境变好了,大家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也增强了。”茂县县委副书记唐远益说。
  在五彩变幻的显示屏上,城乡环境治理的宣传标语滚动播出;一位记者专程去绵阳农贸市场,一天下来,几乎没看到苍蝇和蟑螂,不禁连连称奇……2010年,在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试中,绵阳排名从上年的40位上升至第9位、西部第1位。“环境治理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绵阳市民许寒秋说,综合治理已由政府行为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治理工作中,各地通过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对口联系和暗访督查机制等方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德阳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市工作会议,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攀枝花制定完善乡镇、村庄各类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清扫保洁制度30余个,印发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出台暗访曝光问责办法,建立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周检查、月评比、年考核机制,切实逗硬奖惩。
  2010年,全省各级共组织了暗访督查队伍2885支,开展暗访督查活动4万多次,6481个单位、部门受到通报批评,1780人被问责,受撤职以上处分的达120人。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设施应更齐全,维护应更有力,机制应更长效,资金应更落实,队伍应更专业,发展应更深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陶聂富说,“因为,城乡环境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来源:四川日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