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立体城市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8月3日
  • 浏览次数:6935

    未来城市,你能有哪些想象:路更宽?楼更高?城市更集中?更立体?城市中的人们会因此享受到更丰富的城市生活,还是丧失城市生活的原本乐趣?一平方公里土地可容纳10万~20万人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立体复合之城——中国山,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

  高密度建筑群

  中国山源于荷兰建筑师设计所MVRDV的创作设计,它是一座锥形建筑群,外形像梯田,一圈一圈往上延伸。人们居住在圆锥体表面,锥形整体向北倾斜,增加南向立面,便于接受阳光。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平均高度预计约为400米,容积率为5。中国山里有住宅、商业、办公、教育、医疗、娱乐、体育、观光、公园,还有立体农业,人们在这里居住和工作,城市所需的一切功能都能在这里得到体现。

  容积率比摩天大楼低

  长期在400米高空中生活,人们会不会不适应?对这个可能改变人类居住模式的构想,在中国建筑业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在多个建筑论坛上,讨论者寥寥。一位建筑师回应,人不会喜欢住那么高密度的房子,关于超级城市的构想,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上世纪30年代高层建筑开始出现时,很多社会学家就有类似的担心,但历史证明人们很好地适应了。而且中国山的高度尚不到800多米高的迪拜塔的一半。一平方公里住20万人拥挤吗?中国山的建筑容积率大约是5,远远低于一般摩天大楼的容积率6,这足以能够回答是否拥挤的问题了。

  嵌入城市周边

  当第一眼看到中国山时,你会有种抽象、很难理解的感觉。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快速城市化令人难以置信。虽然规模极大,但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比较单调,缺乏多样性、个性化,而且多依赖其外部资源。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显著增长。未来几十年的变化使得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对现有城市状况作出评估,尝试未来全新城市。

  城市的立体化,使地面的各种设施可以被整合在一个大范围的立体空间结构里。它将公益设施、商业设施、运动设施、医疗设施、住宅设施等功能整合,缩短出行距离,降低出行次数,避免单一的土地利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同时通过集约化方式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应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风能能源供给系统、垃圾能源循环系统、立体农业培育系统、智能立体城市管理系统等。通过快速施工方法,可在6年内完成。

  未来城市怎样做到更宜居?现有的塔楼只有华丽的立面,不能为自然植物和能源生产提供足够的空间。未来城市通过使用宽敞的露台增加农业和能源生产的可能,它将带来高楼里更具吸引力的宜居空间,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梯田塔将出现,这些梯田塔具有巨大的内部洞窟,来容纳不需要日照的功能,包括商业、工厂、休闲,可以用来存储和清洁水质、冷却城市、大仓库等等。通过在现有城市周边嵌入这些新的城市山,一条中国山脉就出现了。

  解读中国山

  立体农场:绿色梯田环绕

  中国山的构想是自己能承担居民50%的农产品供应,设有立体农场,里面的居民可以在200多米的高空上学种菜,在同一座大楼里居住、养猪。绿色的梯田上种植不同的绿色植物或农作物,不仅让住户环绕在绿色之中,还为居住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室温条件和通风效果。

  锥体中空:楼底湖泊发电

  风能、太阳能、地热、垃圾、沼气等新能源技术,在这里都有运用。巨大的锥体是中空的,雨水落下,被汇集到楼底,形成湖泊,可用来发电。

  楼体侧面:交通系统盘旋

  楼体侧面盘旋着交通系统,建筑内部高速电梯交错纵横。中国山里拥有居住、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大部分城市功能,设计师对城市交通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将公共设施和工作地点配置在步行可达的距离之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出行对小汽车的依赖。居民几乎可以足不出楼,即可满足大部分工作及生活等需要。

  防震装置:防阻尼振动器

  超高层建筑的防震设计怎么样呢?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通过液压装置,在楼内装置重达数十、甚至上百吨的大铁球作为防阻尼振动器。当地震波袭来时,通过计算机对液压装置发出指令,令铁球左右摆动,以减小和抵消地震波。

来源:中华建筑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