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城市承载力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7月12日
- 浏览次数:5421
□记者 司林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资源以及一些因自然天气造成的突发状况,都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承载力是个压力,但这个压力恰恰是推动一个城市社会转型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整个城市水平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承载力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承载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资源平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辛华对于当前城市承载力问题作出了这样的阐释。
正确认识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主要的条件是能源、环境,这些所谓的要素都可以通过投入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提升环境的容量来实现;水资源使用方面可以通过饮水、蓄水、中水回用、海水来实现,空间利用可以通过立体空间来解决土地的约束问题;环境可以通过循环经济和治污来提升承载力。集约化、规模化为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已是目前公认的观点,同时,世界大城市资源也是需要节约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正表现为一种收益与成本平衡的关系,如果收益成本比例高了,城市的发展就是有效的,资源就是相对集聚的,承载能力就会提升。辛华指出,大城市的集聚发展,人口集聚化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也是解决承载问题的关键。
“对承载力的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关于城市承载力的一种普遍观点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被严重透支,从而使其承载力达到了一定的极限。”辛华说,“但其实我们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经过30年发展,资源在消耗,同时,我们的城市承载力也大大增加了。以深圳为例,经过30年发展,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千万人的大城市。一个城市的承载力,经济是关键因素,只有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长以后,才能够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实力增强投入资本,投入先进的生产来改善环境。这是对城市承载力应该具备的认识。”辛华说。
集中力量突破承载力局限
提到城市承载力就绕不开人口这一话题,但辛华认为,控制人口并不是解决承载力的根本。“人口是承载力的结果,去控制结果对承载力的加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指出,承载力表现在可以承载多少人口以及承载多少人口的潜力。实际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是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决定的。现在城市发展人口主要以机械人口为主,机械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就业。经济增长了,吸引的就业人口多了,人口就会迅速增加。同时也应看到,因为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加剧,环境、资源变差,相应成本提高,产业就可能被转出,经济实体也就转出了。因此,辛华认为,控制人口政策,一定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要用城市发展的规律来预测人口的发展。“以北京为例,2005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人口的预计控制是到2020年为1800万,但2009年就基本突破了这个极限。由此可以看出,人口的承载力问题并不是通过控制人口来体现的,而是通过社会经济的转型控制,通过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来实现的。”
此外,还有人口结构问题。,辛华认为,一个城市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也是由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规模决定的,因为产业经济多样性而带来了人口的多样性,但主观人为划分人口结构是会出现偏差的。
辛华总结,根据上面两点来看,承载力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我们现在都是研究地区内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首先是开放型的,这样可以从外部获取更多稀缺性资源。以香港为例,香港是缺水城市,但香港的水来自于广东,所以在开放系统里面,很多资源都可以从外部获取,包括土地,通过合作,可以变成城市的土地。”从社会和科技进步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的局限也可以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水、能源、土地,可以通过空间结构的变化解决承载力局限。
“首先要从观点出发,排在第一位的是规划,从规划上尊重规律。这个层次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按照什么规模去规划,而不是用主观人为的方式去处理。”辛华说。
另外一种突破是投入上的突破,公用品的投入不仅是用于社会相关的公用事业,资源环境同样也是。“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为什么给环境带来这么大的压力?主要是发展粗放型,还有就是在资源环境上投入不足。一个城市规划中,对资源环境的补偿性投入、补偿性平衡规划也是不足的,处理好这些,就会使承载力得到强化。”辛华说。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增强责任感 迎接新挑战 推进我国城市节水工作走向深入
- 推动低碳城市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在沪举办
- 共谋中国城市生态低碳和数字化发展
- 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 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 《城市照明管理规定》今日起施行
-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共识
- 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
- 数字化城市管理从试点走向推广
- 93.8%的人希望所在城市保留完整古建筑
- 知名建筑师聚首北京 共同研讨建筑设计理念
- 住建部统计建筑耗能 79城市试点开启
-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召开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 未来中国的立体城市
-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
-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的公告
-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的公告
-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的公告
-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召开送审稿审查会议
-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镇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 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 山东撤并村背后:农民强制“被城市”恐大量三无
- 目前我国有近70%的城市受到各种灾害威胁
- 国家发改委启动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估工作
- 哈尔滨被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
- 第十五届城博会在河北廊坊举办
- 第二季度新增19个城市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
- 北京万通集团将于明年年底在廊坊建设“立体城市”(组图)
- 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历六大阶段
- 2010年城市无车日活动定位“绿色交通低碳生活”
- 2010年全国高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首次联席会议召开
- 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 从城市整体寻找节能之道
- 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全球论坛开幕
- 发改委:将优先开发环渤海地区等3个特大城市群
- 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2010年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在沪开幕
-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立法缺失 地陷灾害频出现
-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的公告
- 前三季30城市卖地收入增七成 近9000亿
- 加快建设生态城
-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灵魂
- 上海城市空间迈向可持续发展
- 墙面绿化将成为未来城市绿化新趋势
- 沪杭高铁今日起运营 最快铁路重塑长三角城市圈
- 我国中小城市达2160个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举行
- 江苏高淳县有望成中国首个慢城
- 无障碍建设城市迎大考 年底前全面开展检查验收工作
- 无障碍建设城市迎大考 年底前全面开展检查验收工作
- 加快推进城市规划标准规范制定工作
- 中国城科会数字城市专委会成立
- 不可在酸雨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2009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特大城市纵论城市机遇和挑战
- 仇保兴会见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桑德罗 双方同意推进建筑节能与生态城市领域合
- 如果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
- 城市应回归以人为本
-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地下道路设计规范》召开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揭晓
- 探讨科学城市运营
- 大力建设城市群 提速区域经济发展
- 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规划层面
- 中国城市发展的过度倾斜值得关注
- 关于命名第五批(201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的通报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在京首发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卷在京首发
- 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召开 共商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大计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工作会议 探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发展
- 新城发展的定位应与大城市互补避免同构竞争
- 让森林和城市共同发展
- 打造当之无愧人人向往的标杆明星城市
- 是什么绊住了城市发展
- 全国特大城市建设发展协作会在成都举行
- 绿色建筑寻求“中国特色”
- 城市综合体和超高层建筑国际论坛在渝召开
- 新版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出台 新考核标准同时印发
- 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召开 仇保兴蓝天立等出席并讲话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
-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