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有关部门要求9月底各地全部开工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9月20日
  • 浏览次数:5577

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成绩来之不易。实践证明,中央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有力有效的。

 

  今夏,吉林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但家住通化市二道江区富源小区的62岁老人董玉华不再像往年那样犯愁:“过去住矿区棚户房,屋里地面比马路还低,一下雨就积水,要是碰上今年这么大的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董玉华说,受益于通化市政府进行的棚户区改造,去年底全家搬进了42平方米楼房,“只花了1.2万元,而买商品房要十几万元。如果不是棚改,我们根本不敢想‘上楼’的事儿。”

  越来越多住在简陋棚户区的居民,像董玉华一样实现了“上楼”愿望。通化市副市长褚民华介绍,二道江区是老工业区,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住房受企业破产等影响,形成了大面积棚户区,居民生活艰难。2009年起,该市率先启动独立工矿棚改,累计投入2.3亿元,已有650户喜迁新居。未来3年,将再集中新建12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楼,完成现有2.1万户工矿棚改。

  来自陕西汉中的19岁小伙子余凯,刚在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找到工作,就住上了园区政府组织建设的公共租赁房——青年公社。6人一间的屋子,公司每月补贴20元房租,余凯只需交几十元水电费。“在外面租房,至少也要四五百元,离公司还远,我一个月挣1000多元,会很累。有公租房住,条件还挺好,我就能安心工作了。”余凯说。

  苏州市市长阎立介绍,近年来苏州加快发展公租房这一新的住房保障制度,已投入资金112亿元,建设公租房11万套,可入住55万人。从工业园区到市区,保障对象逐渐从“蓝领”扩大到“白领”,未来还要惠及更多来务工的“新苏州人”。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许多地区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基本实现了对最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在此基础上,各地加快发展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制度,保障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保障体系也逐步趋于完善。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方政府签订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责任书,今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比去年实际完成的320万套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资金将超过600亿元,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并首次对工矿棚改和公租房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完善有关政策。比如,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并逐步将廉租房和公租房统筹建设管理。中西部部分财政困难的地区探索廉租房“共有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各地正抓紧编制中长期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全国性的“2010—2012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也将于近期公布。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对稳房市、促发展、保民生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各地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总体进度良好,秋季到来,建筑施工进入“黄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要求各地9月底必须全部开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必须达到60%以上。

 

摘自《人民日报》2010.09.10 记者 王炜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