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房子 踏实过日子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月19日
- 浏览次数:5943
“结婚的床单放了十几年也没敢拿出来用,一直到搬进新家,才感受到新婚的滋味。”辽宁省抚顺市莫地社区的李广莲热情地把记者拉进屋唠嗑,一张嘴就停不下来了。“俺们以前烧土炕,炕上的黄泥裂了缝子,呼呼地冒烟,夏天还返潮,哪敢用新床单啊。现在好了,都烧暖气。你看,我这小手也白了不是。”
抚顺市自2005年进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以来,9.5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占全市人口1/5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但是,搬进新居,生活成本也相对提高了,这是棚户区居民曾经顾忌的一个大问题。李广莲也坦诚:“拆迁那会儿确实心里打鼓,这么好的房子咱能住得起么?”而且和李广莲一样,棚户区居民大都处于下岗或失业的状况。针对这一现实,抚顺市首先选择为棚户区居民“开源”,结合棚改,以土地置换为依托,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建设农贸市场和工业园,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后来,政府给了咱搬家费、过渡期补助费,当年4月份搬迁,5月份开始盖房,过了11月,我们就陆续开始往回搬了。”李广莲说,“搬进来以后,马上就有人找俺们做了失业登记。”
莫地社区书记王雅君告诉记者:“作为社区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导棚户区居民改变生活习惯,适应楼房的生活,这真没少做工作;另一方面的重点就是帮助居民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据王雅君介绍,莫地社区自建成后,通过“政府买岗位”的方式,在物业管理、社区治安、卫生保洁等方面安排了近100个工作岗位,解决了社区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社区统筹安排劳务输出,每年都可向山西大同、黑龙江鸡西等地输出七八十人,社区的中国结手工编织小组也解决了20人左右的就业。此外,社区联络技校,对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了大量自主就业。
“虽然钱还是要省着花,但是俺家老头不用整天盯着修房子了,出门打工也踏实了。”现在,李广莲一家每年也能有个2万元左右的收入了。“政府还给减免了80%的暖气费,水费也有优惠。”
针对大批回迁居民安置入住,抚顺市特别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保证入住居民的户籍管理、就业援助、低保救助、社会治安等工作与居民入住同步进行,使棚户区居民“住得进、住得稳、住得好”。为了确保回迁居民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及时的就业援助,抚顺市明确了岗位、技能、资金援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据统计,抚顺市目前已经百分之百解决了棚户区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有大量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棚改新区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以往棚户区居民要用大量的时间用于生炉子、和煤、修房子,现在大量的无效劳动变成了有效劳动,收益提高了,在抚顺没有一户因为费用增多住不起而离开楼房。”工作顺心了,收入变多了,生活踏实了,抚顺市委书记刘强一语点破棚户区改造对居民的影响:“真正的变化是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环境的变化对百姓心理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社会管理上水平的基础。”
在古城棚改新区,通过政府与企业的联手帮助,一批又一批的下岗职工走上社会公益岗位,在社区从事清扫保洁工作或提供家庭服务工作。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成立了由35人组成的“爱同舟”志愿服务队,义务为社区内的老弱病残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社区内团结互助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
不仅如此,抚顺市通过棚户区改造也正在尝到更多甜头。刘强坦率地告诉记者:“通过合理规划,不仅实现了土地集约使用,棚户区改造还给我们带来了效益,靠土地升值还完贷款以后还能赚一些。”4年来,抚顺腾空了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盘活了存量用地,使稀缺的土地有效利用,规划建设了3个工业园区,也将在未来大大拉动就业。同时,棚改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新建、扩建自来水厂、变电站、供暖热源、供水泵站、污水泵站等50座,铺设各类管网551公里,铺设道路70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飞跃,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摘自《中国建设报》2010.01.19 记者 童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