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5月13日
- 浏览次数:4822
□王玉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4%增长到2009年的46.6%,有6.2亿人口常年生活在城镇。人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越来越突出的城市问题,如生活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提出要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外协调,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积极性很高,但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城市发展中许多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却侈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在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二是套用相似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单一化和简单化。我国各地城市类型、大小、历史、经济以及气候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
一、城市的功能定位问题
城市定位就像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历史及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等内外因素,扬长避短,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城市功能定位要抓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切忌大而空、华而不实。前些年有报道称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定位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其中有许多是不切实际的,但也有些是可行的。比如,成都按照国家批准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结合自己的自然条件及文化生活传统,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唐山曹妃甸提出建成深绿色的国际生态城,为此明确了城市规划的主题。这些都是有先进理念指导、很有特色的城市定位。一般来说,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不应作为城市功能的定位,而是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努力方向。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要特别注重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有稳定性,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其内涵。
二、城市规划问题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管理的依据。生态城市建设亦应从城市规划入手。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重要指导思想;二是规划的权威性问题,即保持规划的稳定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三是规划的执行力问题,即怎样排除各方面因素干扰,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如何通过规划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效?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碧生态城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作为新城区建设,他们坚持综合规划在前,土地开发在后。首先确定目标,即这个城区要建成生态宜居和环境友好的社区,其整体环境负荷与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小区相比要减少一半。其次,根据确定的总体目标,对城市建设的土地使用、交通、建筑、能耗、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各个方面制定出严格的、具体的环境指标。第三,城市规划涉及众多部门,而且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去实现。为了形成合力,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决策得以实施,采取了相关部门派人集中办公的方法,共同制定规划。第四,为使严格的环境目标得以实现,注意引进最先进的环境和能源技术,并尽可能做到各种废弃物循环利用。
国际气候组织最近完成了一份名为“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市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综述”的报告,总结了国际上9个城市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方案带有共性的5个步骤,即:确立城市愿景和减排目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和可选择的方法;整合协调现有的相关政策,使其为完成目标形成合力;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措施;建立机制以及时科学地监测和评估计划执行情况。这对于我们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很有借鉴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要有一套体现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各个城市要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始终注意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这条主线,始终突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规划必须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素。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统筹城乡发展。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环境是制约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应给予特别关注。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真谛所在。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系统都与环境相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自然保护既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的、适应需要的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但过去长期得不到重视,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近年来虽然有了巨大进步,但整体水平较低。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抓好配套管网建设。污水厂选址和管网建设时要统筹考虑中水回用问题。要发展分类、密闭、压缩、资源化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城市耗能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也是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要改变城市原有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从煤炭开采、洗选及分类供应,到采用清洁燃烧技术要系统考虑、整体推进。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为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和电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把各行各业节能放到重要位置。此外,注意发展热泵技术,开发地热、风能、余热利用和储能技术等。
强制推行建筑节能。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供热、制冷效率。对新建筑节能给以政策优惠;对老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补贴。此外,完善供热、供水、供电的分户计量,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节水。
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对铁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精心施工,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保持交通通畅,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降低交通碳排放,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构建城市和谐水系。水系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生态之魂。生态城市的水系既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也包括给排水系统。它们承担着蓄雨排洪、分流下渗、补充地下水源、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生态绿化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美化景观、缓解热岛效应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着力构建城市区域水循环系统,将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实行水环境综合管理,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和谐水系。特别要重视增加城市透水地表面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植被及修建蓄水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
建设生态城市,关键在于人,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首先要广泛开展保护生态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要求遵循“5R”原则(“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倡导绿色生活,遵循“5R”原则。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并伴随着农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问题复杂严峻,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正确选择。(作者: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来源:《求是》
- 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 世界最大生态城选址北京门头沟
- 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加快建设生态城
- 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完成今年建设任务
- 把生态文明和人居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 拉萨规划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 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 同济大学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研究实验平台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低碳生态是个立体概念
- 十座著名绿色生态建筑盘点
- 我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示范评价取得阶段性成果
- 景观建筑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着陆点
- 今年我国计划再投资10亿元保护三江源生态
-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
- 生态魅力 城市的另一面读本
- 光电建筑应用政策将向绿色生态城区倾斜
- 西藏将用20年时间打造“生态西藏”
- 我国部分地区将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 我国将加快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