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着陆点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5月6日
  • 浏览次数:4788

    在过去20年中,中国是世界上建设量最大、建筑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根据麦肯锡最近公布的排名,世界未来10大经济发展城市中,除纽约外,其余9个都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短时间内大体量建筑的崛起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与建筑的深度发展,在对过去城市景观破坏的反思和可持续生态建筑的倡导思潮中,建筑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建筑与景观走向合并
    过去20年中,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筑大量崛起,呈现繁花但混乱的面貌,不少建筑被业内人士视为对城市景观的破坏,这引起了中国建筑界、景观界内的一系列反思。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在所谓的城市美化运动中,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式的城市景观正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文化身份、精神信仰的缺失。景观设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则提出,近年中国城市的建筑热潮很多是人们的观念和权力在土地上的投射。中国的当代景观物化了人们脑海中的价值和审美,却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和乡土意识,终将破坏环境。
    这样的反思引起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重视,建筑与城市景观的结合成为共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界就开始重视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融合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打破城市规划、园林学与建筑学的界限,互相交叉,互为渗透。
    而如今,在国际上,景观与建筑学之间的藩篱开始被彻底打破,建筑学与景观学走向合并。通过设计领域的交叉,建筑界和景观界的合作更加紧密、频繁甚至互换角色。


    景观建筑实例遍地开花
    “景观界和建筑界之间的界限几乎荡然无存。”建筑师迈克尔•马尔茨坦说。他设计的洛杉矶西岸的河岸远景公园今年夏天将对公众开放,他称这是一个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城市房间”的合成物,包括一个浮动的儿童游戏场地、雕刻精细的花岗岩大桥和可延展的露天舞台。结合了从景观设计师詹姆士•伯内特自创的有价值的景观学技术,马尔茨坦使用一些特殊材料来强调独立空间,并用形状和材质的变化来引导人们穿过整个公园。公园最后达到了一种景观学与建筑学的融合。
    马尔茨坦的工作并非个案。在很多例子中,建筑学与景观学的区别很难辨识。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创意的跨界延伸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当我们用完可建造的土地,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威胁到我们的能源,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同时巧妙地兼顾城市建筑和绿色空间。
    “无论建筑师还是景观设计师,如今我们都对能源效率、天然材料、自然的治愈能力非常感兴趣。”SWA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孔女士说,她的团队中包括2个建筑师加上13个景观设计师,这是越来越普遍的人才混搭组成建筑团队的方法,建筑师具有景观学专业知识变成了必须。
    旧金山“空隙”建筑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建筑师安德鲁•邓巴和取得专业执照的景观建筑师阿斯特拉罕从事的一些项目就体现了2个学科的交融,如旧金山大学即将启用的科学与创新中心。这个项目有一个新的绿地广场设计,建在尼郡大厅的顶层的延伸空间,用的都是当地植物,这样可以为室内提供更多的光照,长椅兼用作天窗和正面的“店面玻璃墙”。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让建筑师和景观师们互相交流,不让单独的一个学科来擅自决定,这意味着要考虑到雨水处理系统、机械系统、接口、通风管等等整体的问题。
    美国“弗里兰巴克”建筑公司曾提案在缅因州建造一个猎人小屋嵌入一个山坡上,由木板覆盖,上面开出尖头的窗户。土地成为主要的设计灵感:房子由泥土作地基,植物和树木可以在房屋的中间生长;三角形的空间从土地切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采光以及使景观间互相映衬。房屋一部分在地平面之上,一部分在地平面之下,顶端有一个薄的绿色屋顶使其“隐形”。弗里兰说:“景观学让你有了更多的途径来解读、体验和感觉建筑。”
    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及高雄“巨蛋”则是景观与建筑结合的亚洲典范,这座体育场的南侧“大开口”,成为一个开放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流通。运动公园里的生态池以缓坡设计,沿岸混种乔木、灌木及水生植物,如同大自然河流般有上中下游。
    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亚洲景观建筑典范是上海巨人集团的总部,这个总部完全由绿植覆盖,外表是一个有15种植物起伏波动,向各种角度弯曲的“融合的大草原”,草原本身又是一个大斜坡,向旁边的“悬臂湖”倾斜着。
    据了解,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也开始涌现出一些新颖设计的案例,如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中标的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设计。该设计以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为核心,通过营造内湖,抬高水面和水城相穿插,创造滨水游憩空间,将核心区的街道下沉,形成城市绿谷,并通过立体交通处理,与滨水带连为一体,形成步行友好的休闲商业环境,提出了建立“城—水”关系、景观都市主义等系列观点。


    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当地需求
    在绿色空间方面,屋顶绿化近年受到全球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但充满各种植物的绿色屋顶通常都有一个缺憾——那并不是设计给城市人群活动的,而城市人群恰恰缺乏这样的空间。“景观建筑和在紧张的环境资源下如何增加公共空间密切相关”,建筑师柯芬特说。
    SWA景观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孔女士到访上海时指出,景观设计必须结合场地原有的环境和业主对用途的需求,在初步构思、实地调研、选择材料、展现文化等方面,都必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必须契合当地环境和人们的需求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谈到这一问题时,城市与土地设计师周保华表示:“好的景观、建筑应该与它周围的公共领域,与城市居民形成一种对话。最初要对城市基因进行研究,这样设计出来的城市整体风格更协调。”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景观设计系系主任侯志仁认为,目前国际上的很多景观设计作品缺乏对城市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城市有着非常多的有趣空间有待发掘,他说:“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城市规划进行时就要通过市民的参与,考虑到一般市民的需求。”


来源:中华建筑报    (美  勋)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