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协召开座谈会探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7月29日
  • 浏览次数:5918

    近日,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郑一军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探讨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协会如何在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参加座谈的有中建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易军,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杭迎伟,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张文龙,浙江中天集团董事长楼永良,陕西建工集团总经理李里丁,江苏省建工局原局长、江苏省建筑业协会会长高学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王守清教授等。
  与会代表结合党中央、住建部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部署,立足本地区、本企业发展实际展开深入探讨,就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应采取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加大科技投入、搞好节能减排、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改进工作方法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郑一军就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迫切性提出重要意见。会议一致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型升级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认识,加快步伐,持续推进。
  中建总公司易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法制体系完备、非常健康的建筑市场。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没有一个健康的建筑市场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会受到多种制约。大家有责任维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是维护市场的健康。一个是资质管理,要对不同层次的企业设置不同的竞争平台,如资质应进行严格的分类分级。对于资质管理的设计,协会要有自己的声音,要在广泛听取不同类型企业的意见后,反映企业总体的声音。另一个是招投标,招投标可以选一两个城市的市场作为试点,总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的招投标市场。在试点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业搞工程总承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值利润率,提高低碳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引导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
  中建今后的发展策略一是主业的专业化,在两年内打造七个专业集团。二是区域化改造,业务按片区划分和管理。三是标准化,各工程局之间设统一标准,从项目开始实施标准化。信息化是一定要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最后一个是国际化,向国际标杆看齐,始终瞄准几个标杆企业,不断学习和对照,逐步改进和提高。
  上海建工杭迎伟:以推广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六月,上海建工通过体制改造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通过重组核心业务,包括建筑业、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相关的建筑工业,注册成立了上海建工集团股份公司,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我认为要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企业必须围绕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升级,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掌握符合外部环境和经济方式转变的核心技术,比如说是否具有承揽建设低碳、绿色建筑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一方面业主方有低碳、绿色、环保这样的施工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要积极响应,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们本身的施工生产也要做到绿色、低碳、环保,通过施工生产方式的转变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把大量用水改为少量用水,并增加水的循环利用;对混凝土的搅拌进行绿色改造;减小施工噪音污染;现场安全设施的重复利用等。
  北京城建刘龙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放开搞活二级企业
  建筑业现在总的发展方向是市场化,这也是改革的一个方向。市场化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上市公司,另一个是“国退民进”,就是让国有退出去,让民营走进来。北京城建现在的发展就是这两点。一个是把上市公司包括总承包和设计做大做强,另一个是把所有的二级公司包括混凝土、施工等二级公司市场化,开放搞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要怕和民营企业打交道,错误地把民营企业妖魔化。
  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因为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体制上的不足,导致整个施工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漏洞很多,劳动生产率上不去,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国家可以保护少数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把剩下的放出去,交给市场去考验。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投资和出口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拉动内需。现在最大的潜力和发展方向就是搞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这是未来建筑业拉动内需很重要的一块。另外,一些二三线城市由于政策的优惠,发展潜力也很大。(下转第2版)
  北京建工张文龙:以“四化一加强”为主线,推行管理责任承包制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始,我们集团就提出来要“四化一加强”,即业务国际化、产权多样化、资本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加强党建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我们的工作主线。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主线,提出“四个经济”,即:践行人才经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践行信息经济,引领企业适应市场;践行科技经济,力求企业创新领先;践行法制经济,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我认为无论是国有经济为主体,还是民营企业为主体,无论是国内的承包商,还是国际承包商,关键是推行承包制。一种是完全的经济责任制承包,另一种就是管理责任制承包。管理责任制承包适用于国有企业。完全经济责任制承包,适用于民企。在承包过程中,要加强管控,积极推行“四集中”,就是资金集中使用、材料集中采购、劳务集中管理、设施集中调配。加强过程控制,做到投标把握准确、中标承包要测算、过程严格管控、竣工认真审计。具体到项目上,我提出来“四个落实”,就是以工作业绩落实政治责任、以创新管理落实法律责任、以承包机制落实经济责任、以无私奉献落实全员责任。
  在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我讲四点,第一是坚持发展施工主业不动摇;第二是坚持发展房地产业不动摇;第三是坚持发展环保、节能等新型板块不动摇;第四是坚持开拓境外市场不动摇。要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应该注意四条:第一条提高工作质量,做强企业创百年老店;第二条增强工作责任,做大企业创国际品牌;第三条树立工作激情,做快企业要跨越发展;第四条是保持工作热情,做好企业要长治久安。
  江苏建协高学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充分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适应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江苏省建筑业虽然去年已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产值,创建的国家级和省级优质工程数量列全国第一,但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不高,2009年全行业产值利润率仅为3.8%,一些房建企业产值利润率仅为1%。转变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江苏省将推动建筑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抓好四大关键环节: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施工方式、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浙江中天楼永良: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化市场网络,加快当地化
  我认为建筑企业要正确理解转型升级,正确把握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前景看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转型不是转行,转型升级并不是说少搞或者不搞建筑业,去搞其他产业。建筑业是主业,要优先做好,有能力再去做其它的事。
  我认为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还是从专业调整、市场调整来做,从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来促进企业素质和能力的升级,促进工作标准和工作效能的升级。中天集团具体有三个转变:一是向专业化方向转变,例如将集团下面搞装饰的全部整合起来,组建装饰集团;二是以房建为主向综合施工方向转变,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成立路桥公司、地铁建设公司;三是延长产业链,由施工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变,重点是搞BT项目、房地产开发和代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再就是通过优化市场网络,加快当地化,来加快转型升级。我们传统行业里的竞争,市场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在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国家规划投资比较大的地方,要想分到一定的份额,占领市场,就需要优化市场网络,而且加快分公司当地化。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决策效率高、资金效力高、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灵活的优势,保持企业竞争力和活力。
  陕西建工李里丁:做好主业,提升能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陕西建工要在西部站稳脚跟,首先必须做强做精主业。在做强建筑业的基础上,向一些领域延伸,比如向地铁、高铁、能源建设、房地产和古建领域延伸,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西安是一个古城,所以古建、园林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趋势。陕西建工成立了一个古建园林公司,发展挺快。
  其次,要提升企业的实际技术和发展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研发成果用于实际施工,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要提高企业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法人主体的管理和控制作用。陕西建工从去年以来大力推广总结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使企业的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过去搞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向前再跨一步,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个层次,就叫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在以往粗放经营阶段,利润在项目上,没有表现在企业上。发展集约经营,好处就是落实经济责任,减少项目亏损,让利润直接表现在企业的收入上。
  清华大学王守清:企业做不了的事,协会去做
  简单地说,一个企业能做的,或者几个企业能做的事情,我们协会不要做。而一个企业做不了的,我们协会要尽量去做。第一,协会应该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从长远一点看,十年二十年以后,国内必将产能过剩,那么大的企业肯定要面临走出去的问题,协会需要参与制定走出去的标准,这是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做不到的。第二,协会应该参与宣传和树立企业、行业形象。这项工作既面对普通的老百姓,也面对政府各单位,这也是单独企业是没法做到的。第三,协会应该参与行业数据的统计。并且统计数据要公布,辅助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当然数据需要具有权威性。第四,是人才的培养问题。协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组织和联络上,减少企业重复培训产生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项目成本等。总之,企业做不了的事,我们协会去做。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