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 | 时间轴上的日本百年宅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8月4日
  • 浏览次数:10511

一、SI住宅开发研究的历史变迁

▲案例

       日本基于SI住宅开发研究最早始于1960年,现在众所周知的SI住宅主要是起源于1980年,当时的认证事业就称为百年住宅体系,即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从此之后, 就开始将SI住宅的开发与研究作为国家级的研究项目,随后,由日本公团进行KSI住宅的供给,来提供长期优良性的住宅,由此整理了一套体系和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二、晴海高层公寓(1958年)

▲案例

       最初所采用的措施比较简单,就是将SI体系作为中、高层住宅建造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进行考虑。以1958年晴海高层公寓为例,结构为框架,由三层两户所组成,这样可以产生内部大空间的设计,住户间的联通是在3、6、9层,每隔2层设置电梯,夹在2个楼梯之间的2户上下3层、即6户为一组。在当时,以这种思路完成了几个项目。“晴海高层公寓”由于再开发事业于1997年拆除,共使用了40年,现在在UR集合住宅历史馆中进行了复原展示。

三、两阶段供应方式的研发和提案——泉北桃山台B住区(1982年)

▲案例

       这个项目是泉北桃山台B住区,是1970年代起由京都大学进行研究的两阶段供给方式。其实,这种两阶段供给方式的着眼点不同,主体结构部分承担着社会资产的形成,内装部分为了满足住户对于住宅多样性的需求,换言之,一方面是事业体系,另一方面是社会体系。图中给出了两阶段具体的案例,通过减小梁高,一方面仍然采用剪力墙,另一方面仍然能保证自由的大空间。

四、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兵库100年住宅(Sun Life 三田)(1997年)

▲案例

       从1970年开始,在公共住宅当中,以模块设计为基础,进行了NPS(New Planning System),到1981年,创建了百年住宅的认证事业制度,包括民间在内,就开始了长寿化、耐用型的住宅建造方式体系。CHS(百年住宅)沿用了建筑持续使用一百年以上的理念,提高主体结构耐久性和内装部分的可变性,可以轻易的改变住宅性能,同时也引入了NPS模块和两阶段供给方式的理念。如图所示,目标是持续使用100年、创造优良的社会住宅库存,百年住宅的主体结构采用纯框架,为了满足内装可变的设计要求采用了上反梁的做法。

4.1

▲案例

百年住宅最大的特征及理念就是以长寿化、耐久性为目标,将主体、部品以及材料耐久性进行整理,由此确定建造方法。另外,将主体与内装和设备进行分离,便于对部品进行更换、对构件进行维护。换言之,将住宅置于时间轴上来考虑是其最大的特征。

4.2 百年住宅的6种建造规则

6大规则

4.3

 ▲案例

兵库百年宅(Sun Life 三田 1997年)
       该项目采用的是上反梁技术,通过上反梁实现地板下的架空层,在此架空层中可以收纳家具和排布公用的纵向管线,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实现长寿化和耐久性。(从这个时期起,长寿化、耐久性住宅就被作为国家级的研究项目,通常被称为SI体系。)

五、长寿化、耐久型住宅案例——宇部 琴芝县营住宅(2000年)

▲案例

       对于日本的县营住宅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县营住宅首先要降低成本,第二是不能用大的装置,第三是建造时要花费最小的力气实现长寿化、耐久性的目的。“House山口2001”作为面向21世纪需求的住宅,目标是减少地球环境负荷,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实现住宅长寿化,满足居住需求的变化,提高居住水平,实现耐久性住宅。图中的琴芝县营住宅是2000年规划设计的“House山口2001”的主要项目。

       5.1

▲案例

       这种建造方式共用了百年宅和SI体系的思路,基本沿用了S和I分离、可移动板和预留管线空间。如图所示的住宅结构示意图。

       5.2  将居住空间和回水空间进行分离,回水空间通过降板保证地板架空来实现,另外还需考虑家具更换和其他设备管线预留空间。这个户型采用了宽扁梁设计确保大空间,用以实现内部空间变化。

▲案例

六、KSI(公团型SI住宅)——以城市中心为主

       KSI住宅是公团住宅所提供的SI技术体系,城市中心的公共住宅价格非常高,因此必须提供高性能的住宅,采用高强、高耐久性混凝土以保证主体结构的长寿化和耐久性,并且层高3m,使用双层地板以保证地面架空(架空层里配置管线)。另外还采用了地板先施工工法,这是与墙体先施工工法相对应的。

七、SI住宅研发

▲案例

       在国家层面也有一个关于公寓项目的SI住宅研发(1997.4~2002.3),并且形成了指南。指南里面包括了六个部分:1)SI主体和内装分离;2)结构主体要有抗震性和耐久性;3)便于维修、维护;4)内装和设备的可变性;5)保证舒适宽敞的居住空间;6)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关于SI住宅复杂的技术研发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以都市机构为主,公营住宅、民间住宅等也在持续建设SI住宅)。

八、延长住宅寿命,致力于实现“200年住宅”

▲案例

       2009年开始实行“长期优良住宅法”,从“建了就拆”消费型社会向“建造优良品质、持续维护、长期使用”的库存型社会转变。致力于实现“200年住宅”的愿景。“200年住宅”已不同于“百年住宅”的概念,它已经超越我们所理解的有生之年所使用的住宅的概念,这个“有生之年”还包括其他人的“有生之年”仍然可以继续居住,使它成为社会财富而存在。

8.1面向住宅长寿化的措施:主体与内装、设备分离

▲案例

       长期优良性住宅体现在SI住宅中非常复杂,主要是将高耐久性主体结构与富于可变性的内装和设备分离。

8.2面向住宅长寿化的措施:有计划地维护管理

▲案例

       部品和构件都有它的使用年限,需要根据这些部品与构件的使用年限,制定检查、维修和更换的计划,这就延续了百年住宅的思路。例如,主体结构使用寿命75年以上,设备和管线的使用寿命假设为30年左右。除了制定计划外,还要能够按计划进行维护和管理。

8.3面向住宅长寿化的措施:积累、活用住宅历史资料信息

▲案例

       对于长寿化,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累积住宅的历史资料信息。住宅新建、改建、维修或者检查的时候都有相应的施工图和施工报告,不但要收集这些信息,还要将信息活用,这会使维修和更换提速并且有针对性,也能够放心地将住房重新售卖。这将使住宅长期使用成为良性循环。

8.4积极推广普及长寿化优良住宅的相关法律

▲案例

       希望积极推广长寿化优良住宅的相关法律,这些措施是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将SI建造方法中一些复杂技术进行了提炼,并且长期在检查、维修、更换、管理各方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住宅历史信息资料,还编制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来辅助实施。从2009年开始,出台了长寿化优良住宅的法律,并且开始了长寿化优良住宅的认证制度。同时在硬件、软件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维修的体制。并且,对于现在既有建筑长寿化、优良化的改造也采用了这些措施。

九、从住宅主体到城市主体

▲案例

       从住宅主体一直到城市主体,涉及到若干SI体系发展的延伸。将SI住宅社会财富属性的理念用于城市主体,将房屋主体作为城市基础来考虑。由此构筑起一个立体城市街区的景象。

9.1由住宅主体形成的街景模型

▲案例

       用住宅结构来维持整个街区的结构,根据需要来改变内装和外装,实现用途多样性,并且配合整个街景协调统一。

9.2新结构体系建筑物的研究开发

▲案例

      在主体结构中,可以采用高强、高耐久性的新型材料,由此可以实现主体结构达到两百年住宅以上的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建筑变成社会资产型建筑。

结语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实现库存型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集合住宅中的开发研究包括三点:一是优良的建筑产品,二是全装修交付的房屋,三是可以实现长期的维护管理。

编辑: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刘姗

更多资讯请关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订阅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