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专题二 | 逯薇:柔软的力量——精装修住宅收纳部品模数协调探索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5月2日
  • 浏览次数:3194

 

(本文作者:逯薇;文字整理:赵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背景与现状

内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本人自2005年起,负责万科精装修住宅产品原型研发至今。而创造于2009年的“万科十字单体产品平台”对于万科的华南十四城而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产品原型。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十字单体产品交付面积超过30万套、3000万平方米,而它的基础户型其实只有2个。万科华南区每年近1000亿销售额的60%,是由这2个户型贡献。

万科一直在做标准化研究,但是坚持标准化是不是和目前这种土地稀缺、土地小型化、每个项目都要强调它的个性化、精品化相违背呢?
在这漫长的九年里,多轮的标准化研发、数次的系统升级,我们走过很多弯路,也做过很多无用功。早年对“标准化”的理解很粗浅,以为“定下了不变就是标准化”,但这种缺乏弹性的标准化成果,在面对市场和客户时,总被迫不断调整。直到2012年,我们才第一次将“部品化”和“模数化”这两部分的认知初步建立起来,从那时起,对“真正的标准化是什么”这个问题,逐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众所周知,“工业化的基础”是标准化,但是“标准化的基础”是什么?“标准化的基础的基础”又是什么?
2012年,我绘制总结了这张示意图(图1),称之为“产业化摩天大楼模型”

1. 底层

模数化是一切的基础和起点,是最底层的“公约”。

2. 下层

由符合模数的小部品组成系列化的大部品,进而与建筑空间尺寸协调。将原本在现场操作的工种,转移到工厂、以更高完成度实现。

3. 中层

标准化是在模数化和部品化基础上实现的,这样的标准化本身就是具备通用性、灵活性、多样性。

二、收纳规划

       目前,收纳已变成全民共通的强痛点。
       2005年万科最初开始设计精装房时,整个团队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收纳”,这个名词对于全行业来说都很陌生。而今天,当你在淘宝输入“收纳”两个字,能搜出几百万件商品。
       收纳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从“无人知晓”到“全民痛点”,是因为伴随经济发展,我们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加、物质开始过剩。但同时,房价快速上涨,我们能支付的住宅面积正在越变越小。
       2005年前后,深圳三房两卫户型的标准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左右。而今天,三房两卫的标准面积缩小到88平方米上下——住宅面积压缩了20-30%,我们拥有的物品却增加了100、200%。
       每隔几年,我们都会对上一代产品进行入户回访。走访调研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见图2。这二张照片中的房子,价值都超过1000万。
       从图2的(a)中可以看出该房型不是小户型,因为它有室内楼梯,而且厨房也很大,位于上海,价值不菲。
       而图2中的(b)是深圳福田非常好的位置——滨海的住宅,160平方米、四房两卫,单价约8~9万/平方米。
       照片上的画面,在我们的走访中绝不是个案。中国的新中产阶层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红利,已经拥有了高品质的住宅。但打开他的家门,看到的画面却往往是收纳严重不足、物品堆山塞海。

图2 一些没有收纳规划的案例

       当谈到“家里收纳压力山大”这个话题时,很多人的本能诉求,是学习各种收纳技巧、购买各路收纳神器。其实,无论是收纳技巧还是收纳神器,就相当于已经到了现代战场上拼刺刀的阶段,这时,居住的战斗实际已经接近结束、居住者都快被杂物打倒了……
       我们如何能够在战略上、战局上提前规划、未雨绸缪,而不是在最后被动的举起刺刀?——这就涉及一个全新的概念——“收纳规划”。

图3 收纳规划

       收纳规划的正确次序,是在户型设计和精装修设计之间。
       在住宅设计仍在初步方案阶段,收纳规划就要介入。充分考虑居住者未来的家庭状况和收纳需求,再从空间层面预留恰当的位置、足量的空间、并与精装修完美结合,让收纳系统成为住宅的“原厂配置”。
       为什么中国的住宅最近的收纳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我们这种特殊的毛坯房制度,造成“收纳规划”这一环常常被遗漏——毛坯房的建筑师很少考虑精装和收纳的问题,我们的住宅墙从来都是直的,几乎没拐弯的墙(预留前置收纳柜体位置)。
       万科虽然做了这么多的精装房,但大部分只是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玄关柜、橱柜、主卧衣柜等,而在类似“次卧室”这种空间,就很少会提供入墙式收纳柜。“次卧室”在图纸上只是一个空荡荡的空间,我们交付给客户的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房间,然后由业主自己去买衣柜这种收纳家具。但这种后购置的收纳家具,往往容量不足,或者无法与空间完美匹配。
       “收纳规划”这一环的缺失,导致我们的住宅很像一台奇特的电脑——这台电脑本身硬盘(前置收纳系统)极小,经常遇到容量不足的问题,再忙不迭外接一大堆U盘(后置收纳工具)来解决……

三、解决方案

图4 日本集合住宅典型户型

       图4是日本典型的集合住宅户型,在日本的集合住宅,都是从这一个户型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个户型从1970年代的后期出现,过去40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集合式住宅,都是由它生成的,所以开发商和开发商之间也没有机会去拼户型,大家只能拼细节,图4中所有黄色部分都表示收纳部分。这些收纳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一个收纳是凸出来的,因为它是轻质隔墙,它全部都是凹进去的,是空间的一部分。隔墙与设备之间构成U型空间,这样,无论是厨房、公共区域、还是玄关、还是次卧室,没有任何一个居室空间不是自带收纳的。也就相当于集合住宅先天就预设了这么多“内存”。而我们的户型图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是四四方方的,任何一个放进去的柜子都是凸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集合住宅体现了建筑、精装和收纳这三者是强一体化的。近年,建筑、精装一体化已被广泛关注,但是收纳系统和收纳规划和精装修是有别的。因此,在建筑平面阶段,就应该解决建筑、精装和收纳的三者一体化问题。目前,国内住宅中的大部分收纳柜大部分是由的消费者自己去添置的,所以它是在墙的基础上凸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它“凹进去”,做一个U型的空间,将柜子推进去,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墙体的模数与柜体的模数如何去协调,如图5所示。

图5 墙体模数与柜体的模数协调、尺寸协调示意图

1. 模数化

       模数协调非常像鞋和脚的逻辑关系,究竟是削足适履?还是根据自己的尺码选择适合的鞋子?以玄关柜为例,因为玄关柜相对来讲比较简单,通常玄关柜一定是凹进去的,第一步进行模数化,模数化涉及到的第一个工作是建筑空间净尺寸、完成面与收纳空间的尺寸的匹配,在这里面我们选择了2个模数:第一个模数是150,它是作为收纳空间净尺寸模数,也就是对于玄关柜而言,取值会是600、750、900、1050、1200、1350、1500、1650……这个是由建筑师预留的空间,而且必须是完成面,绝对不能是轴线尺寸;第二个模数是收纳部品要和它匹配的模数是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如果选择了1650作为空间净尺寸模数,那么跟它匹配的柜子模数应该是1600,二者之间有50mm,如图6所示。

图6 住宅收纳空间净尺寸模数与收纳部品宽度模数

2. 部品化

       第二步是部品化,对于设计而言,一旦确定了模数,接着所做的工作就是选择,在完成了所有的收纳部品板件的标准化设计前提之下,再也不需要去做任何的设计了,只需要选择。对于1650这样一个空间净尺寸而言,根据收纳部品的板件设计组合出来的数学选择多达40多种,在此我们可以随意举出三种,分别假设为1600a、1600b和1600c,接下来就需要在这三种之中选一款,比如说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那么它可能需要尽可能多的的鞋子数量,那就会选择这其中鞋子数量最多的C款;如果这里面是老人居住的,那么它需要有一个换鞋凳,那么就会选择A款或B款,如图7所示。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不需要对收纳部品进行任何二次收纳设计。

图7 部品化

       在过去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从零去学习板式家具的制造、板式家具的加工、32mm系统,学习它的整条流水线的设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间,怎样才能够通过板件来组成部品,然后利用有限的板件实现极多样乃至无穷大的部品组合之间的变化。比如我在其中选择了B款,B款有一系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做完设计之后才算出来的,而是在选择之初它已经在我的目录中了。如果我选择了B款,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给B款设定一些外观值,比如说给它提供B1、B2、B3等的风格选择。
       如果进一步的拆解,组成部品就需要有更基础的组件,每一个组合体都有长宽高,但在它被拆成二维的组件,只有长度和宽度。这就如同字母表,全世界的英文都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而这26个字母组成了单词,单词组成了短语,短语组成了句子,足够半个世界的人去交流,英文是极高度的标准化,你需要做的就是使用你的词汇表达你的意思。所以,当完成了所有部品零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组合化的可能性研究之后,通用就水到渠成。现在图8中间标示出来的这块黄色板子是一块门板,是自带编码、自带所有的信息,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字母A,A可以出现在任何带A的单词中间,它不需要被规定为它是玄关柜的门板、或者它是橱柜的门板、或者它是衣柜的门板,其实在家具的行业内,这些东西都是被拆分在一个又一个的专属的体系之下,衣柜就是衣柜、橱柜就是橱柜、书柜就是书柜,但是在我们这里它是不区分的,是应用在任何一个需要的部品上的、符合长宽高要求的、一定模数的门板,这就能实现少量的零件、无穷的组合。

图8 三级组件示意图

3. 标准化

       以单体柜的柜身侧板为例,有4种深度、14种高度、7种宽度,排列组合有392种,而单体柜的组合又是无穷大,再加上外观的要素,就解决了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建筑师在和所有的厂家做对接的时候也变得非常简单,过去,厂家所使用的技术以及真正在开板、开料阶段的细节他们之间都不互相了解。现在由开发商提供自己的部品目录给供应商,这样A厂做出来的门是可以安在B厂的柜身上的,因为孔位全部都是通用的,所有的技术标准都是开发商自己定的,不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例如,由于某些项目供货周期来不及,完全可以安排X厂专门加工一种柜门,Y厂专门加工一种柜身,然后二者到现场拼装即可。深圳有一些项目与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调用,只要它是同一套编码就可以实现。该标准化流程如图9所示。

 

图9 标准化

4. 工业化

       关于模数协调,就像鞋子和脚之间必须留下恰当的空隙,不至于掉下来,也不至于磨脚。如果到了现场还要拿着一个锯子还要一边削、一边砍才能够把它柜子推进去,那么就没有实现模数协调。基于选择150作为空间模数尺寸、100作为平面宽度模数尺寸的前提,要做的事就是150和100之间的协调。例如1650和1600之间,就是50mm,两侧各25mm,这各25mm显然用的是收口条,但是这个收口条是成品,这个收口条跟门板、柜身板和层板一样都是的标准件,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组件了,它不需要到现场切割,而且这25mm还会有一定的公差。所以,实现鞋跟脚之间的匹配就很简单,就好像中间穿了一层肉色的丝袜,一方面避免了磨脚,一方面又让协调性看上去更加完整。

四、案例

       图10是最近的一个项目,是十字单体最新一版,非常完整的体现了标准化、模数化、内装装配式,所有在这个阶段能够做到的全部融入其中。

图10 案例1

       其实,所有表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它背后的数学逻辑,所有的精装修的尺寸是由柜子的尺寸来决定的,建筑物墙的位置、梁的高度、甚至200mm宽的梁到底是偏向客厅还是卧室全部都是由终极使用状态决定的,不是做完了大的再做小的,而应该从最小的东西以及最终极的使用方式开始去设想,以图10中这个柜子的高度为例,打开之后它的一层一层的高度模数关系,每一层其实就是一层模数,换言之就是高度模数的叠加,到了最顶层的时候非常漂亮的跟精装修衔接,空间就差2cm,刚好塞进一块板子,形成了在高度方向上的模数协调。

图11 案例2

       图11(a)是在镜子中拍的照片,左边是镜子里面的画面,右边是实际的画面。这个项目的客厅轴线到轴线之间的距离只有3.55m,在这个空间中间内嵌了好几个柜子,但是空间仍然显得非常大,这个客厅的电视机柜虽然本身的深度只有250mm,但是当它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它的容量非常惊人,几乎可以把过去那些引起凌乱、不适、让人感觉收纳方式非常无力的东西全部收纳进去。客厅柜、餐厅柜都是嵌入的,与墙平行,这上面还有一道梁,利用梁本身的形状形成了一道壁柜。

五、结语

       我一直是以“无法逆流的河流”来比喻我们的整个行业链条——如果上游的建筑师不给中游的精装修预留条件、不考虑下游部品的嵌入需求和模数协调,那么,只要水流下来就永远没有机会再回溯。从最初的户型图开始,建筑师就要做综合的思考,将模数化、部品化、标准化、产业化落地到第一条墙线上。
       内装产业化任重道远,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