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装配式发展,做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践行者 | 标准编制背后的故事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4月10日
  • 浏览次数:2526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聚集到一起,他们,负重致远扛起推动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工作的责任。带着千百次科研试验成果及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怀抱着对国家建筑工业化理想的拳拳之心,经历现场热烈的讨论、认真反复的编写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最初,在编制工作启动会上,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卫明巡视员这样激励编制专家: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是一项困难却意义重大的工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衣、食、行领域中的标准化都带来了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们的“住”,也迫切需要标准化来引领提升,一本好的标准能够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进步,而坏的标准却要毁掉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标准专家们的肩上责任重大。

潜精研思,做技术的革新者

  大纲、初稿、定稿、征求意见稿,每版稿件的修改都经历过编制专家一词一字的斟酌与推敲,每个条文的背后都依托着严谨的技术理论与可靠的工程实践。
  标准院在接到住建部委托后,开始筹备、搜集、组织、整理相关资料并展开编制工作,在编制大纲敲定之后,经历了数次思路翻新和夜以继日的修改整理,《标准》初稿形成。经过专家们的反复推敲和多次编制会讨论,初稿依旧未达到专家们心中理想的装配式标准——装配式打破了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标准更应该突破传统规范架构。在需要严格按照编制进度计划执行的情况下,主编专家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推翻旧思路,对大纲进行彻底革新,坚持国际视野,采用装配式建筑完整建筑产品体系集成建筑特点重新梳理规范,最终确立装配式建筑四大系统集成体系,包含结构系统、外围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之前的大纲架构被抛弃重头再来,《标准》条文的编写被提到新的高度。
  现今的《标准》是工业化建造方式的装配式标准,是全专业、全过程、全寿命的装配式标准,是四大系统一体化建筑集成的装配式标准。《标准》编制以创新驱动引领升级为核心,构建现代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集成新体系。

率先垂范,做学问的追逐者

  2016年11月5日,《标准》征求意见稿定稿会如期在京召开。在此之前,标准院作为主编单位在京紧锣密鼓的进行会议准备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德高望重且年事已高的业界专家,周一到周五专家们都被各自的工作填满,与此同时还在进行《标准》稿件的编写。几次大型会议都尽量选择在周末两天召开,专家们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加上那时正值北京的雾霾季,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也给编制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11月4日当晚,《标准》编制专家微信群内有外地专家突然发出消息,留言说由于北京雾霾原因,飞机无法按时起飞,专家不能在会议前一晚抵京。随之而来的是群内专家们陆陆续续发出诸如此类的消息。编制小组内部引起了一阵恐慌。因为编制工作是聚集全行业、全社会专家智慧与力量,已确定会议的任何改动或拖延都会造成大量的时间协调,并对整体编制工作进度造成影响。

  夜已深,群内鸦雀无声,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在焦急的等待着……他们彼时并不知道,原计划乘飞机进京的各位老专家们已不约而同地退掉无法起飞的机票,为了能按时参加会议讨论,连夜选择乘火车进京。
  大约凌晨两三点的时候,会务小组接待人员开始陆续接到专家到来的消息。第二天清晨,百分之八十的前辈们都精神饱满地出现在会议现场。谁也看不出来他们脸上一丝一毫的疲惫。会场上老专家们斗志昂扬、激情如火的热切讨论,让参与这次编制工作的年轻人在内心留下崇敬之情。

秉持匠心,做思维的苛刻者

  《标准》送审稿审查会结束的那晚,外地专家们陆续离京,晚上8点多,大家均已饥肠辘辘,但是,借着会议的余音,身为主编单位的标准院各位编制人员激情不减。匆忙吃一餐简单的工作餐,大家又都开始马不停蹄的奋战在工作第一线。
  周末的最后一天晚九点,万家灯火,华灯初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说,这个时刻应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而作为一名参与《标准》编制工作的标准人的“美好”是一整天会议结束后连夜改稿,通宵达旦。凌晨四点,编织小组成员们依然翻阅手稿、讨论细节、修改条文。这样的工作小组里,有本应生活多姿多彩的80后;有生活压力最大,上有长辈要孝敬,下有小辈要教育的70后;还有为社会贡献数年马上应该退休在家享享清福的60后……是对装配式事业的崇高理想,是对《标准》编制工作的坚定信念,将这些标准人凝结在一起,共同商讨、编纂、整理、修改、定稿。是对工作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是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让大家忘了年龄和身份,与编制工作目标共进退。这其中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标准院编制人员工作的辛劳,是那份对事业本身完美的追求和工作的初心更打动人心。

后记——
  作为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标准》编制工作中的标准人,有幸经历了《标准》诞生的全过程,在编制中,有很多背后的细节也许与技术条文本身相比微乎其微,但正是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让原本枯燥困难的工作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
  谨以此文,记录与专家前辈学习专业知识、编制技术标准的点滴经历,让更多人了解那些感人的却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本文作者系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中心  康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