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重构中抓住改革之本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7年1月12日
  • 浏览次数:1625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第一年。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以“放管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清理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路。


    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为改革方向、以“轻审批重监管”为管理理念,简化资质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正式启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转变,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市场化用工为导向,拉开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序幕,促进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立;以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为抓手,深入开展“两年行动”,促进行业“工匠精神”回归;全面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整饬行业发展秩序、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密集出台,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建筑业30余年快速发展过程中积攒的问题的一次全面梳理,并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意见。

    众所周知,自2006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7%以上,2015年达到了6.86%的高点,是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但事实上,建筑业却始终没有得到支柱产业应有的扶持政策。专业人士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建筑业30余年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沉疴在身,致使改革进程缓慢。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建筑业深化改革。回顾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以“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为导向,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引导企业向以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PPP模式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转型,推动建筑业改革迈向深化的举措,正与《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相呼应,措施务实、有效,直击发展“病灶”,为行业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改革“组合拳”的作用下,行业传统粗放式发展的路径依赖被打破,“唯有改革才有出路”的理念已被行业企业普遍认同,行业整体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全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深化建筑业改革的亮点之一。

    专家认为,在新时期,基于现浇结构体系的建筑业发展模式“边际效应”递减,弊端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摒弃粗放式的现浇结构体系,颠覆了传统建筑业发展方式,将建筑业纳入工业体系,正与国家提倡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相吻合,也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具有明显的优势。

    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定下了基调。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装配式建筑开始受到民众普遍关注。

    实际上,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16年,经过集中力量、深入调研、广泛了解情况,住房城乡建设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并于9月27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明确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及八项任务,使装配式建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11月19日,全国装配式建筑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陈政高部长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抓好的七项工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30 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部分省市已经出台政策、资金扶持措施并提出了量化目标。

    以上海市为例,作为“重点推进”区域的典型代表,上海市要求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2017年起外环以外在50%基础上逐年增加。对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5%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 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2016年,上海市已落实装配式建筑1385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实现翻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41家,产能突破1200万平方米。当前,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气象已经形成。

    2016年,一方面,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建筑业顶层设计系统重构,为行业发展新生态的形成积蓄了力量,行业发展环境逐步向好;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公共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市场机遇凸显,行业发展需求依然旺盛。因此,对企业而言,“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快速发展的美好愿景依然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