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将建地下综合管廊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6年3月29日
- 浏览次数:2379
目前,北京市正在对地下所有管线进行普查,来自水电气热等多个部门的地下管线情况将被登记在“一张图”上,用于日常管理和应急抢险。同时,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北京市将建设地下管廊,让这些来自多个部门的管网进入同一条地下廊道内,北京的路面上不再反复开挖装“拉锁”。
未知的“地宫”埋隐患
2006年1月3日,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发生污水管线漏水事故,导致东三环路由南向北方向主辅路塌陷,污水甚至灌入了地铁10号线区间段。
这已经不是东三环出现的第一次漏水、塌陷事故,而对于抢险人员来说,这一段路底下到底埋着多少管线,属于谁家,都不明晰。
在北京,有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工业等8种管线设施深埋地下。据市市政市容委统计,北京市地下管线长度总计超过15万公里,仅井盖就超过200万个。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市曾在1964年、1976年和1986年分三次组织了地下管线的普查,这三次普查共测量管线达到5088公里。一个是15万公里,一个是5000多公里,这两个数字之间相差的,是遇到任何突发事件时,急救、抢险人员面对的一片未知的地下空白。
多条管线统一上“一张图”
2015年,在距离上一次普查29年后,北京市对城六区及远郊区新城地区共计3400平方公里的地区开展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
怎么查?普查人员先要把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街道乡镇、各行业管理单位和专业公司、权属单位的所有图纸都要过来,把图纸上的各种管道,整合在大大的“一张图”上。然后根据这张图,去每一个实际地点进行核实。这些管道还有没有在用?哪些管道没有在图纸上?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个环节给予解决。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进行地下管线普查,绘制详细的二维、三维管网图,建立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亡羊补牢”,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与管理。这就意味着,北京市将建起一套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后无论在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时,都不用一家一家地去询问地下到底有什么管线。而且,这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还能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这套系统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融合。”相关负责人说,这张图将用于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应急防灾、公共服务等范围。
建管廊 路面不再装“拉锁”
在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的同时,北京市针对老旧地下管线的改造工作也已经提上日程。
根据2014年10月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方案》所制定的工作目标,2018年底前,北京市计划完成既有老旧地下管线更新改造。
怎么改造?就是要建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直径小的三五米,大的十几米,它把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种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实行统一管理,不同部门的管线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检测口进入管道内部进行维修和维护。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以后,市民将见不到反复开合的“拉链路”,空中的电线蜘蛛网也将入地。目前,北京未来科技城已经设置了容纳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综合管廊,全长3.9公里。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市政管线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敷设,增加了维修和保养的成本。而综合管廊的建设,把各类管线系统集纳在一起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避免了此后管线敷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做法能够降低运维成本,便于高效管理。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