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装配式建筑注定将迎来不平凡的一年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6年2月17日
- 浏览次数:8508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要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行动计划,在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有关人士也透露,建筑产业化的相关专门指导意见和发展纲要极有可能在今年发布。届时,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备受政府和行业关注,各项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各地全面推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建筑业增速创下新低……面对“喜忧参半”的现实,装配式建筑的前进之路必然不会一马平川。在新旧发展方式未完成彻底交替之前,“痛并快乐着”或将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常态。
转型大势已定
温故知新,以往鉴来。回顾“十二五”,2015年是装配式建筑得到很大发展的一年。这一年,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深圳市率先提出,2015年起全市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房项目全部使用产业化方式建造,并对存量土地(含城市更新项目)符合要求的项目则给予3%的建筑面积奖励和放宽预售要求等优惠政策。上海也要求,2016年上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同时对装配式住宅项目的预售进度以及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等,均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新规。
另一方面,相关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2015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我国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出台,意味着我国推行产业化建筑首次有了国家标准设计体系。该体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体系,完善了顶层设计,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从今年1月1日起,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要负责编制的另一部业内重要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也已正式实施,该标准作为我国第一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如何衡量与定义工业化建筑,对规范我国工业化建筑评价,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作为市场主体来说,企业对待建筑产业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早几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而随着政府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水产业化,但依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如万科、远大住工、杭萧钢构等。但这两年以来,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纷纷跟上脚步,加大了产业化投入力度,比如北京住总、中冶建设等。特别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还专门成立中建科技集团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
“在各方的共同推进下,2015年全国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大概在3500万到4500万平方米之间,近三年新建预制构件厂大概有100多个。”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透露,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二五”的大力推动,目前全国已有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普遍趋势。
或现冰火两重天
不难预见,随着2016年政策利好的持续,装配式建筑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与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滑,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建设任务可能会明显下降,建筑业过去“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光阴将不复存在。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成为趋势,不少企业一哄而上涌入建筑产业化领域,不仅扰乱行业秩序,还会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预制构件运输成本高,构件厂的辐射范围一般仅限于当地。对于一些二三四线城市来说,本身的产业基础不具备优势,加上当地房地产库存压力已经很大,随着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尾声,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肆新建构件厂和装配式建筑,市场如何消化成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已经积累了一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龙头企业,优势开始显现。比如远大住工就积极走向全国,将其积淀的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开放,与北京、江苏、天津、安徽、河南等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品牌、技术、管理等核心领域的产业合作,实现了做大做强。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新一轮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
“现在许多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目前国家和地方还未出台明确详细的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和规程,更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监管层面略显粗糙,对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尤其是那些与之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好多都处于产品质量标准的空白区。”亚泰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受成本压力影响,企业采用低价中标竞争方式,而中标后自身技术条件、生产硬件设施、资金支持、人员因素、配套产品选用等方面根本无法支撑完成项目,这样恶性竞争的结果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产业化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缺失和薄弱都会影响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发展速度。
他表示,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产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住宅产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有很大的空白,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等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要真正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政府应营造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体系,使政策措施和制度体系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培育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一方面,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建立建筑产业化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导则,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