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峰会暨绿色建筑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12月4日
- 浏览次数:1780
11月24日,由澳门金属结构协会主办,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TISC钢结构协会、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峰会暨绿色建筑实践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澳门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施能达表示,希望两岸四地11月24日,由澳门金属结构协会主办,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TISC钢结构协会、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峰会暨绿色建筑实践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澳门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施能达表示,希望两岸四地的业界、学界可以齐心协力,进一步让两岸四地的“产学研”定期互动交流,实现钢结构行业的技术共商、共建、共用,为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会上,来自两岸四地以及日本的专家、学者交流了钢结构行业最新的前沿技术,主办单位向获得第三届澳门特区钢结构金奖的“路氹汽车检验中心建造工程、君悦湾B雨篷扩建工程、澳门出入境事务厅新大楼设计连建造工程”等企业颁发了奖杯。
推广钢结构 两岸四地的目标一致
TISC钢结构协会秘书长黄重嘉介绍说,由于台湾处于欧亚板块及菲律宾板块交界的地震带上,工程建设采用耐震性能良好之钢结构可提供较耐震的安全度,因此,钢结构在台湾工程上的比例逐年增加,约占建筑总量的20%,但与同样处在地震带的日本有显著落差。
黄重嘉说,台湾早期的公共工程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钢结构建筑施工效率快、工期可控制,加上低污染,尤其是自台湾9•21地震及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震性佳的钢结构绿色建筑在台湾受到重视,使钢结构产业不断稳定发展,并成为高层建筑的主流。黄重嘉表示,希望通过两岸四地的交流与互动,让钢结构产业迈入下一个里程碑。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表示,港澳台地区在钢结构建筑的技术研发、应用成果非常值得内地钢结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借鉴,他们在钢结构抗震防腐技术、高强钢应用、钢结构精细化加工生产技术、BIM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先进理念,希望通过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的互动、合作,促进内地钢结构生产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中国钢结构协会副秘书长李宁认为,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峰会对推动中国的钢结构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这个活动越办越好。
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钟国辉认为,峰会是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交流新技术的良好平台。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表示,本届峰会的召开,标志着“两岸四地”钢结构行业的合作又上了一个新层面,这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推广钢结构 意义和作用十分重要
澳门金属结构协会理事长张汉耀认为,在建筑工程领域推广钢结构是建筑业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传统土木建筑业的转型与升级。从长远来看,钢结构建筑与城市化建设和保障性住房相结合,其实就是一种长远的战略产业,造福子孙万代,其意义更为重大。
张汉耀表示,以钢代木,可以保护地球生态资源;以钢代混凝土,可以促进绿色低碳建筑。张汉耀希望,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将钢结构行业由技术转成经济贸易合作,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
澳门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梁荫冲介绍说,港澳协会从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质量鉴定与检测等方面完善了《金属建筑行业标准》共13本,希望与相关同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推广钢结构 屋面质量不可忽视
港澳钢结构协会产学研用中心实验室主任林坤坚用一幅幅照片向与会者展示了因金属屋面质量导致的漏水、风揭情况。林坤坚认为,对金属围护产品进行各项建筑结构质量检测非常重要,这样可以理清工程事故中的责任源头,给产品建立一个可靠、可追溯的平台,确保金属围护系统性能指标满足建筑需要,有效地指导围护系统的应用,从而保证工程品质。
林坤坚介绍,港澳钢结构协会产学研用中心对金属围护系统抗风性能研究始于2006年,他们通过参考多个国家的相关标准、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自主创新研究出先进的检测设备,可快速响应高频、高压效应,真实模拟实际风荷情况。
2010年,他们开始整理,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装配式金属屋面系统行业标准》。通过实践检验,林坤坚认为,针对港澳等多阵风、强台风地区,只进行静态抗风检测并不能很好地验证系统抗风性能,应以金属屋面动态风荷效应为基础,配合静态风荷加载进一步确保系统的抗风性能。
林坤坚说,每当金属围护系统被风吹坏,很多人认为这是天灾,不可避免。其实,通过动态风荷载检测是可以避免的。动态风荷载检测在英美等国家(地区)都有应用,譬如,加拿大的CSAA123.21动态风荷理论围绕膜屋面系统开展,《装配式金属屋面系统行业标准》结合该标准及板材冷弯特性,成功将检测方法转化为适用于围护系统的抗风性能检测方法,并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际工程验证,未出现任何风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