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探讨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7月30日
  • 浏览次数:2147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的敏感区域,对城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因子使人群能够与环境实现天人和谐、同步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高品质的游憩资源为周边地域带来潜在经济效益;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宜居性,为各类社会活动提供了广泛舞台;在意识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优美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意义重大。

  北方城镇滨水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北方城镇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应考量如何在适应北方自然气候、地质条件,以及政治、经济、人文特点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天人和谐、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囊括了生态防洪、水体环境、堤岸设计、滨水景观等多个范畴。我国北方城镇滨水区的开发和利用由于缺少针对性,虽迅速却时有缺陷。
  滨水区开发空间受限。我国北方城镇已经进入了快速繁荣期,城市河流空间受到各类用地的排挤和侵占,社会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大量滨水用地被商业地产、居住小区侵占,原本的河湖岸线受到排挤,城市滨水休闲区难以保障,亲水性、可达性、连续性较差,无法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滨水休闲场所。
  水系生态系统破坏。河道治理偏重工程措施,生态可持续观念淡薄,一些地方对河道截弯取直,建设硬质护岸和防渗层,阻隔了与地下水的互相渗透,水生动植物难以繁衍;滨水区域地形平整、植被单一,简化了生态结构和自然景观。水系缺乏有机联系,滨水绿地不足,难以发挥水系的生态环境效益。一些河道不再承担运输、防汛等功能,沦为垃圾堆放地。
  地方功能与个性缺失。我国北方城镇滨水区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定位不清晰,缺乏系统梳理,景观质量较差。许多地方照搬照抄南方大城市成熟案例,缺乏特色,千湖一色、千河一面,多样化景观不复存在,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浪费严重。北方水资源相对短缺,大面积人工湖虽然改善了局部环境,但蒸发量大,补水耗费相对较大。
  植物种植不合理。采用单一的植物配置模式,多样性弱,生态效益差,盲目引种南方植物,无法适应北方气候,病害严重。模仿西方规则式园林,追求植物平面几何构图,种植大面积昂贵草坪和格式化绿篱花卉,增加了管护费用;乔木种植稀疏,夏季没有树荫遮挡,烈日炎炎,亲水平台无人问津。
  季节因素缺乏考虑。北方河流径流年际差异大,丰枯悬殊,冬春季节河流偏枯,甚至断流;植物落叶枯萎,水景观赏性差。对这些因素考虑不充分,导致进入枯水期时,河床裸露,影响美观,加上气候严寒,滨水地区非常冷清。

  北方城镇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
  适应经济发展。城市滨水区要纵观全局,从城市的战略布局出发,力求打造城市环境的亮点。在城市土地规划和总体规划中,应划定蓝线,明确河流用地,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历史水系。注重提升滨水区人气,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满足天人和谐。充分考虑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回归自然的情感要求,赋予滨水区更开放的功能。通过层次分明的交通、连续滨水的步道,改善可达性和亲水性,展现水系的自然景态,满足城镇居民休憩娱乐、体验水趣的要求。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景观品质为目的,体现人文关怀,结合空间节点,布置样式多种、功能丰富的活动场地和设施,满足市民需求。
  实现生态修复。强调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营造生态系统,有选择地恢复生态结构和天然景观,营造层次丰富、品种多样的滨水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水系的自净能力,形成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和季相特点,实现局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遵循城市水系的自然规律,采用自然式水体修复技术,逐步恢复滨水区的生命活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促进水系健康演变。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绿地,创造出多样而自然的岸域环境。
  达到景观致美。因地制宜,强调个性,打造以植物造景为主线的绿色廊道,结合景观设计多样化亲水平台和小品。充分运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协调滨水区景观要素的空间组织和城市水系结构的变化,实现步移景异。充分利用季节的变化、晨昏的交替、植物的生长等过程,塑造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景色。要设置多个观景点,保证视觉的延续性,通过在水边设置绿化带或连续步道,改变建筑阻挡视线、行人无法接近水面的状况。
  展现文化特色。应使滨水区的景观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理性地使用现代设计语言,将滨水区打造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使滨水区与城市记忆紧密联系,为水体赋予文化属性,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运用简练的设计语言对文化因素加以科学提炼、艺术升华和二次创造,通过诗情画意的意境吸引人群,将浓厚的历史文化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巧妙结合。

  滨水区景观要素的控制
  天际线的控制。城市天际线是影响滨水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应以突出挺拔姿态、宏伟气势为主要着力点,保证滨水环境的视觉空间开敞丰富有美感,尽量避免等高、等距的高层建筑军队式排列,要对临水建筑适当控制,形成高低起伏和疏密相间的变化,构建天际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历史地段的利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典型地段,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基地内的历史地段、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既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又能提升滨水区的文化底蕴,丰富景观的精神内涵。在滨水区域保留并发展历史遗迹,打造文化景观小品,是突出城市特色的有效手段。
  原有植被的保留。要尽量减少对滨水生态体系影响,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保留原有动植物群落,模拟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保持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适当引进能够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外来物种,配合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形态进行科学搭配和合理布置,以动态连续、持续发展、有机组合的原则营造滨水循环系统。
  注重季节性变化。北方水系径流年际间差异较大,有许多系季节性河流,建议使用砂砾堆积和置石点缀的斜坡式、台阶式驳岸,当水位下降、水面缩小时,仍然能形成新的水际线。合理布置浅水区景观石,当水源充沛时,作为岛式景观;当湖水干枯、河床裸露时,露出水面的置石能形成新的小品,通过与驳岸、湖底等元素的组合,构建出新的大地艺术景观。植物配置中适量选择部分耐寒、观果、观干类树种,保证滨水区在冬季仍具备观赏性和参与性。
  丰富展示手法。应强调地域文化的细致梳理和适度挖掘,在统一的历史文化母题下,创造不同主题的人文空间,用设计语言进行提炼和表达,通过建筑小品书写点睛之笔,映衬文化气息。善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简练的形式、艺术化的语言,把有特点的人物或故事点缀在景观中,把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作者单位为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规划局)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