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规划如何应对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7月2日
  • 浏览次数:1652

  “不要把大数据当作炒作的噱头和炫酷的工具,而是要研究如何理性使用大数据,将其转换为规划学科持续发展的助力。”
  在日前举办的“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甄峰强调:“我们要让数据真正能够为规划所用。”

  大数据满足转型需要
  “过去,城市规划多数以生产空间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入手,强调整体性。现在,城市规划开始以生活空间为导向,从社区层面入手,强调人文关怀,构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副主任柴彦威说,城市生活空间指人在城市中进行生活活动的范围,以居住地为中心,具有空间特征长期稳定、多尺度、圈层化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想要收集以居民个体行为为基准的数据资料非常困难,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缺失了一些人文关怀要素,难以真正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包括移动服务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采集、分析居民行为的可能性。
  柴彦威将生活圈划分为基础生活圈——日常活动的区域、通勤生活圈——就业活动的范围和扩展生活圈——购物休闲活动区域三大类型。“运用大数据分析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时空行为模式,可以对城市各类生活圈进行识别,从而划定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不同的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以此指导城市生活空间规划。”

  在“数据盛宴”下保持理性
  当前,大数据在应用于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决定论、数据分析方法准备不足、数据利用的隐私问题等。甄峰强调:“在当前的一场‘数据盛宴’下,我们要保持理性,要坚决避免技术主义、数据主义。”
  面对大数据,不能仅仅满怀激情,还要进行理性、合理分析,使其能够真正推动规划学科持续发展。
  甄峰回顾了大数据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规划行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大数据注重时效性,容易产生短期行为。而规划学科是一个注重长期效果且包含内容丰富的学科,因此,更应该强调信息数据的积累,强调对某一区域的深入研究。针对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研究的“数字鸿沟”,甄峰呼吁规划学科应该与其它学科实现跨界合作。

  从“规画”向“规划”转变
  大数据不仅能够在规划编制阶段发挥作用,对于规划实施也是一大助力。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程洋指出,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既要抓“头”也要顾“尾”——既要重视编制过程,也要确保落地实施。“以前,有人把‘规划’称为‘规画’。如果不能确保规划实施,这确实就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可以推动信息资源共享,让数据说话,实现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规划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协同沟通,使各级部门可以实时监控规划落实情况,有助于实现多规融合、规划检测、公众参与等多方面需求。
  程洋坚信,大数据将为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带来更精准的评估、分析与决策。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