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升级 打造城市管理2.0版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1月28日
  • 浏览次数:1760

  近日,首部《中国智慧城市年鉴》对外发布。这本具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207个智慧城镇、3703项智慧应用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
  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北京朝阳区、上海浦东新区等多个智慧城市试点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遭遇的业务信息孤岛、资金短缺等共性问题,展开有益探索,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创新路径。为寻找这些共性问题的破题之道,记者走访了本书执行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规划处处长杨德海。

  消除“信息孤岛”  牢筑共享根基
  近些年来,全国不少城市掀起平安城市、数字城市等信息化建设浪潮。这些专题性质的“信息化项目”从公安、地理空间、交通等专业维度解决各部门业务需求。但“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对独立,数据处于割裂状态,并呈现纵强横弱的态势。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首先要打破这种‘横向壁垒’,盘活碎片化的数据并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实现部门数据的公共信息共享、交换。”杨德海说道。
  然而,这种以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和协同为代表的信息共享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遭遇“暗礁”,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现象不是朝夕能够解决的事情。
  缺乏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容易造成各业务部门在硬件设施、软件、数据运维方面的大量重复投资,形成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巨大浪费。此外,各领域的信息资源过度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不少城市从顶层设计整合的角度进行有益尝试,通过建立公共平台、基础数据库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中国智慧城市年鉴》显示,上海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构架协同化电子政府,实现34个应用系统数据集中交换。另如,南京市河西新城区以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注重以人为本,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基本框架和有效工作机制,搭建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群众需求为导向,信息收集、信息发布的“双畅通”,创新探索城镇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杨德海表示,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将公共平台和数据库作为二级指标加以明确,目前,很多试点地区都已经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例如兰州市搭建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广州番禺区建设数字大城管,实现政府部门资源高度整合。这些城市先行者破解了大数据收集、管理与共享的难题,为智慧城市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数据平台搭建之后,城市还应当对公众、企业开放公共信息,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整合是基础,通过对其进行社会化的开发利用,实现数据价值,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也需要兼顾个人隐私、数据安全。”杨德海进一步强调。

  拓宽融资渠道  破解资金瓶颈
  智慧城市涉及城市运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城管、交通、医疗、安全等多个领域,在建设、运营、维护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很难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因此,拓宽投融资渠道、确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然,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其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涉密要求高、投资规模不大、运营维护成本较低的公益项目,政府可以独立投资,用于政务与公共服务;对于投入资金量大、公共服务大、开发周期长、专业管理难度大的项目,可以采用政府企业共同投资、企业负责建设与运营模式,也可以采用BOT模式、PPP模式等其他经营方式,缓解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中国智慧城市年鉴》显示,吉林省四平市通过创新融资手段,大胆尝试使用智慧业务系统信息化项目融资租赁和社会项目基金等手段筹措资金,以1.5亿元的投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建成平安城市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系统等,有效减轻财政负担,保障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秦皇岛市运用“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建立各个智慧城市项目,由政府支付服务租金,取得项目的使用权。这种模式减轻了财政资金的压力,实现了多方共赢……杨德海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广开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扶持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每个智慧城市应一城一策,从各地现状出发,寻求合适的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打造城市管理的2.0版,为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提供便捷服务,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杨德海说道。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