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涵养出蓝天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1月28日
- 浏览次数:172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雾霾已经成为一种环境污染甚至环境灾害,亟须找出应对措施来控制和治理。
雾霾的成因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其主要来源于燃煤、重化工业制造、汽车尾气等。因此,在抑制产生雾霾根源的基础上,不妨从城市绿地规划角度,探索如何加强绿化,利用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的能力来减少雾霾,从而让绿色宜居成为常态。
绿地规划要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
地球上所形成的原始森林及其他自然植被,是千百年来物竞天择的产物,其区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年累月不断沉淀而形成的,是维系该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种原始生态性,强调“生态优先”原则,保留有价值的原始植被。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麦克哈格曾提出:“大城市地区内保留作为开放空间的土地,应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来选择,即该土地应是内在地适合于绿地用途的:这就是大城市地区内自然的位置。”
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更多考虑开放空间的绿地因素,尽可能地保留原有较好的自然植被,将其建成公园或风景区,作为“城市绿肺”,继续发挥其自然生态效益。应避免发生其他建设用地抢占原有生态绿地、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然后又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另择地块建设绿地的情况。
绿化设计中要改变景观优先的旧理念
城市绿化设计的初衷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脱离实际、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造景观。城市绿地的景观塑造、文化表现等功能也是在其本质功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过度注重这些功能,会使城市绿地的意义本末倒置。
特别是在现有国情下,功能型的绿地比观赏型的绿地更有存在意义。在设计中应以模仿当地的自然生态结构为主要手段,按照生态学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谨慎使用外来物种,运用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组合,创造自然植被群落。室外铺装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于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物质,以增强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在城市的低洼区,应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设计大量的“低洼渗透”景观。
同时,重视建设城市内延伸渗透的楔形绿地,使得各绿地板块能形成有机的生物廊道,促使生物自然演进得以延续和发展,让城市不仅成为人类宜居的空间,也是自然生物赖以生存的和谐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
植物种植设计要回归自然
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理念,反对高成本、高养护、弱化生态功能的设计。从人的角度来说,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文化越繁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就越强烈。因此,应避免刻意而为的大色块组成的植物修剪、雕塑、图案等,要回归自然的绿地,尽可能淡化设计痕迹。植物具有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能力,低维护低成本的景观才是主流。
此外,近几年来,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很多地方采取的绿化方式则是移植大树。其实,这种方式不仅破坏了原生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由于被抹头截干,使高大树木丧失了原有的生机活力,短时间内难以发挥遮阴增绿等原有功能。所以,应当严格控制城市绿化中使用超大规格树木。
见缝插针地营造口袋绿地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在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居民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因为其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所以它们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这对于高楼云集的城市而言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也能给周边居民提供放松的好去处。
在这个时代,这片地域,营造生态优良的绿化环境应当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落脚点,要通过实践运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去。其实,雾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它一直恶化下去。当钢筋水泥包围了城市,当硬化地面一望无际,城市绿地无疑成为了珍贵的资源,用这片片绿色消解污浊、涵养蓝天,造就宜居,可谓一举多得的良方,要大力推广实践。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