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策略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5年1月22日
  • 浏览次数:1890

  在联合国城镇化的地图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是比较高的,根据他们的统计,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是77.7%,不发达地区的城镇率是46.5%,城镇化率最低的是南亚的一些地区。未来的城镇化率会达到70%左右。2011年全球的城镇化水平是52%,中国是53%,大致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一致的。

    城镇化的中国问题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是独特的,西方的发达国家城镇化因工业化而起,进入稳定增长期后方产生世界能源危机和全球环境议题。它们先走过了需要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后产生、后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等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是同时发生的。一方面,被迫“承受”发达国家发展所产生的环境后果,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息化时代和生态文明时期的城镇化机遇。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推进,在产城互动、社会融合、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现实问题,折射出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必要。
    1.城镇化问题的社会视角
    城镇化是指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而自然流向城镇的过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这一原本的自然进程受到影响,“城市人”、“乡下人”的身份和福利差别明显,“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
    2.城镇化问题的经济视角
    一是,城镇的经济活力问题,产城融合;二是,城镇的就业岗位支撑,能不能支撑大量的进城人口;再者,城镇化的财务成本和土地财政问题。
    3.城镇化问题的生态视角
    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雾霾问题,成因非常的复杂。从地区分布来看,城镇化密集区的雾霾现象是比较严重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带来经济积聚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积聚。
    4.城镇化问题的文化视角
    涉及到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农耕文明来看,是我们国家怎么样从农耕文明转型的问题,城镇化的影响是非常的综合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将在城镇化空间上产生投影,需要规划师积极的应对。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建设策略
    中国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软件的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相关的硬件支撑问题也同样的重要。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是一门大学问”;“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
    针对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城乡规划建设需要通过创新推进实施改善,促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建设策略,下面主要从紧凑城市、生态城市、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有文化特色的城市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1.紧凑城市
    紧凑城市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是针对北美城市的无序蔓延而提出的。这次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首先,强度适宜。空间开发,应在保持居住舒适性的前提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寻求与土地、周边环境相宜的上下限约束点。
    第二,布局合理。在相同的开发建设强度下,不同的空间布局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要通过精心设计,降低压迫感,提高舒适度。
    第三,功能的复合。我们和西方城市一样,经历了从功能复合到功能分区,再到功能复合的过程。新一轮的功能复合是在后工业化年代对过分追求理性主义而忽视城市有机秩序的功能分区模式的反叛,旨在通过合理混合把功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联系性重新整合起来。
    第四,TOD开发。城市集约紧凑发展的最大挑战是机动车所需的巨大空间,包括行驶空间和停泊空间。因此紧凑城市是不支撑小汽车模式优先的交通方式。
    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个内涵丰富、综合的概念。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副主席、美国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主席理查德•瑞杰斯特提出:“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点,通过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前面讨论的紧凑城市、复合功能、TOD开发、公交支撑等都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除了空间规划的传统核心内容外,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考虑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战略,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模式和建设方式。
    生态城市规划要把城市“非空间”资源投入产出情况,将能源流、资源流和物质流的分析融入到规划设计方案当中,优化城市规划的土地布局、建筑安排和建造方式。
    3.有历史记忆的城市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南京城的成长就是和自然山水的有机相溶的一个过程,城市的历史记忆是镌刻在历史的格局中的。
    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如何对待历史文化资源,吴良镛院士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8字方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关键是整体创造,这是我们规划师的使命,不仅是把历史遗存保护下来,使历史资源可以成为当代的文化景观,这是我们设计师和规划师的文化使命。
    4.有文化特色的城市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建筑特色趋同现象非中国特有,是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
    在前工业化时代,建筑材料来自于当地,故建筑与大地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协调;建筑师和建造师亦来源于当地,熟悉地方文化符号和建造技艺。那时的建筑特色同语言一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相较而言,如今伴随着主要建筑材料的全球趋同、国际建筑师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文化审美时尚在全球的快速传播……建筑地域特色的追求与塑造难度加大。
    相对建筑的单一特色来讲,我们可以从城市特色空间和城市空间特色这两个方面来考虑,通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地段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加以引导来彰显城市建筑的特色。
    关于建筑特色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初提出的研究中,希望研究并光大中国建筑的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的创作的方向是什么,有没有所谓的新中式时代命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的。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