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开幕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4年3月31日
- 浏览次数:2687
3月28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发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
从2005年开始,大会至今已经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来,参会人数从最初的800人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人,参展单位从最初50家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家,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绿色建筑节能行业盛会。
纵观绿色建筑行业,十年间,评价标识系统从无到有,绿色建筑项目从“0”发展到2013年底1446个。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印发,更推动各级政府不断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全国范围内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数量连年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行业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绿建发展环境更加成熟
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发展绿色建筑之初都是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为主要手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联合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07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作出规定。
此外,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本地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写了更加适宜本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市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这些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基础。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不懈推进中,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1446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270.7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1342项,建筑面积为14995.1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104项,建筑面积为1275.6万平方米。
从成本来看,由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线的完善,成本增量已经不再成为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主要阻碍。据了解,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的“绿色建筑后评估调研”课题通过对全国100个竣工绿色建筑的调研发现,去除个别增量成本不合理过高的项目之后,一星级住宅项目的增量成本仅为每平方米33元,二星则为每平方米73元,三星相对较高达到每平方米222元。
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介绍,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要求保障房普遍达到一星级要求,还有一些地区如北京、深圳等要求所有新建房屋普遍执行至少一星级的绿色建筑标准,普及一星级绿色建筑乃大势所趋;二星级项目在国家财政补贴下,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提供了地方补贴、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等激励政策,增量成本压力相对不大,已激发起开发商越来越大的实施动力。
“运行”将更受重视
2013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一些城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以及一些绿色城区的出现,绿色建筑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在标准制定方面,全国共有22个省市制定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过,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江亿的推算,我国今后10年内可以承受的建筑运行总能耗的增长幅度不能超过20%,考虑到目前建筑总量的持续飞速增长,能否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将是严峻的挑战。
为此,江亿强调,未来需要从建筑的实际能耗数据出发,为进一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从“追求性能”转向“追求效果”,从“节能能力建设”转向“真正减少运行能耗”。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完成了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申报项目的评审和公示工作。根据奖项设立的原则,实行运行效果也是创新奖评定的依据。据专家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实际目标侧重于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尽管为了鼓励绿色建筑发展,设置了设计标识,但真正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仍主要看运行。
李丛笑认为,通过这次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确实反映出在绿色建筑发展中持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技术创新性不够、集成程度低、优化措施较少、有技术堆砌倾向、实施(运行)后的效果难以确定等。
因此,在2013年绿色建筑标识评定数量大幅攀升的前提下,与往届不同,本届大会将主题定位于“普及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再次强调了绿色建筑的本质作用。据组委会介绍,大会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新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部分论坛得到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丹麦、加拿大等拥有全球完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先进技术措施和科学设计理念的国家相关机构鼎力协助,本届绿建大会将成为一次重要的行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