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召开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2年7月20日
  • 浏览次数:3076

 

  与中国近现代百年风云伴生的20世纪中国建筑,因种种原因长久以来遭到人们的忽视。但如今,这些近现代中国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正重新被人们所发现、认可与重拾。如何保护好这些建筑、将其文化精髓传承后人,成为建筑和文化学界关注焦点。
  日前,“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津召开。各方专家和学者纷纷阐述见解,通过交流使近现代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得到总结。
  会议广泛探讨了国内外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最新理念,交流了各城市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上的成功经验,研究了面向新时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技术、工艺诸方面的策略及做法,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与管理思路。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馆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主题发言中,就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定义和特点、保护简史、面临问题、保护意义与今后应采取的行动步骤等问题展开论述,勾勒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全貌。他指出,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对于今天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让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使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更让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单霁翔对于20世纪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四点见解:缺乏加强保护的正确认识;缺乏实施保护的法律保障;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未来的建筑遗产保护,一是要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二是要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三是要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四是要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他说。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侬、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以及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谭玉峰随后分别做了《需要紧急保护的20世纪建筑遗产:1949至1979》、《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实践》、《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要急迫解决的几个问题》与《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的问题与思考》的主题发言。
会议还进行了论坛活动。赵知敬、刘燕辉、张家臣等25位长期活跃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相继发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最后解读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天津共识》要点。与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发出七点倡议: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化研究;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国家应支持组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研究;加强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播力度;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要依法办事;保护是全民族的事,文化品质就是国家的品质。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天津大学、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主办,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与《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承办,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出版社与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协办。全国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单位及高校师生等约2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赵君利)

来源: 中国建设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