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科研与设计领军人物专访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2年7月11日
  • 浏览次数:3873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是目前国内唯一集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工程设计、地下人防、产品认证、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在建筑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标准院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发展,为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郁银泉:以科研为依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

  记者:目前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是什么?

  郁银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我国首次将绿色建筑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重视和发展钢结构建筑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是一种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可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省地节能建筑的要求,是发展低碳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美国,60%到70%的建筑钢材就是将废旧钢铁回收利用再冶炼后使用的,因此大力推进钢结构建筑建设必将是未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由于钢结构建筑的造价较高,特别是民用住宅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观念上、认识上的问题,大规模使用还有待时间。在一些大跨度、超高层的建筑中,钢结构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因此被大量运用,标准院在这些领域具有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我院已经对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进行了修编,针对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很多设计技术进行了更新,是一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规范,预计年底可以出版。

  记者:标准院在钢结构设计技术上具有哪些优势?

  郁银泉:标准院在钢结构设计领域有着深厚的传承,标准院钢结构所的前身是金属结构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钢结构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并开展了多项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标准院在钢结构设计研究领域具有很强优势,编制了国家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等多部规范标准。其中,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这一结构体系就是标准院从规范编制着手从国外引进的,对推动我国工业厂房的换型升级起了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单层工业建筑的建设中。

  标准院以国家科研课题和标准规范为依托,在大跨度、超高层钢结构设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完成了石家庄火车站、鞍山市体育中心等大跨度钢结构,大连鞍钢金融大厦、天津新华国际金融中心等超高层钢结构及多个技术难度高的设计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

  刘东卫:科技创新推动住宅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您能结合当前我国住宅科技创新、谈谈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情况吗?

  刘东卫:“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调结构、转方式”将是中国住宅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基本上仍是粗放型,建筑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建筑体系还很不健全,部品通用化的程度低,尚未形成配套系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住宅工业化就是用“工业性”的方法建造建筑物,通过推行住宅标准化生产部品、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的集成技术实现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住宅工业化有两大特征:一是其住宅生产工业化的产业基础及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成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二是其住宅生产工业化的产业方式,技术集中、规模生产和社会供给。

记者:标准院在推动住宅工业化方面科技工作情况如何?

  刘东卫:在新中国成立、发展建设初期,标准院就开展了设计标准化的工作,进行了工业化体系与技术的研发与实践,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技课题的研究。近年来,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促进我国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我院充分发挥在技术研发、标准编制、工程设计实践等一体化发展的独特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标准化及其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应用。

  目前,我院的重点研究工作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加快健全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标准,第二是大力促进住宅工业化的部品化工作,第三是重点开发先进住宅工业化标准体系,第四是加强住宅工业化关键集成技术攻关,且近年取得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等多项住宅产业化领域重要的基础的标准规范、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等系列性的攻关成果。

  记者:标准院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技术支撑方面做了哪些研究工作?

  刘东卫:从国外经验看,住宅产业化都是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阶段,由政府主导继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十一五”以来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是我国住宅产业革新升级的绝好契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是我国住宅的发展方向,也是我院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方向之一。同时,我院具有建筑产品认证资质,可将工业化住宅的工程实践与部品认证紧密结合,特别是当前承担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攻关课题,力求在科技攻关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2011年我院在保障性住房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公共租赁住房整体解决方案”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的公共租赁住房”方案,采用了支撑体与结构体分离的SI住宅建筑体系,结构耐久空间灵活且具有可更新性,系统考虑了保障性住房的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为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建设提供了经济实用的新方案。

  张瑞龙: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记者:标准院在人防工程领域有哪些历史积累呢?

  张瑞龙:标准院城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所(简称地下所),前身是建设部城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人防工程设计研究的单位之一。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一版就是由地下所主编,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很高的行业影响力。

  记者:在深厚的技术基础上,标准院近年来有哪些创新成果呢?

  张瑞龙:近年来,标准院充分发挥在人防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修编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及相关标准设计图集,首次主编了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人防工程规划规范》、行业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填补了领域空白,为保证和提高我国结建人防工程建设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标准院以科研为龙头,承担了多个国家“十五”、“十一五”人防科研项目,开发研制了3大类、134个规格的人防防护设备新产品,申请15项防护设备国家技术专利,“接触轨受电地铁区间双扇防护密闭隔断门”等多个产品均为国内首创。

  标准院还投资建立了北京国建标工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院人防防护设备研发的试制试验基地,从事人防防护设备生产安装业务,在人防防护设备领域实现了研制、生产、安装的一体化。

  2011年,标准院成功开展了地铁人防防护设备工程总承包业务,其中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一期人防工程被鉴定为优良工程,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在已承接的北京轨道交通14号线、6号线二期、昌平线二期等项目中,标准院也正在充分发挥独特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为我国的地铁建设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者:您对我国未来人防工程及地下建筑的发展趋势有何见解?

  张瑞龙:首先,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防护体系是人防领域的重点工作,加强人防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是未来几年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主要趋势。早在几年前,我院就首次开发了具有三维整体分析功能的“ADABS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软件”,现在正在着手开展BIM技术应用于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的课题,希望从人防工程的设计、规划入手,建立完善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其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是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资源稀缺等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院已成功申请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及标准化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综合设计方法与准则、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内部环境指标体系及保障技术措施,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建筑标准化方法,全面提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开发建设水平。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