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7月14日
- 浏览次数:4299
□金磊
今年6月以来,全国至少十多个大中城市经受了大雨“灌城”的煎熬。
早在今年4月,北京公布看起来相当完备的防汛及防暴雨致灾对策,并明示二、三环路重要隐患点已一一查明,殊不知这一纸预警图画被6月23日暴雨导致的多处瘫痪给“撕破”了。
对比2004年7月10日京城暴雨时的处境,很难说进入“十二五”的北京在应急管理方面,比“十五”、“十一五”前进了多少。而7月5日,地铁4号线自动扶梯故障又造成1死30伤的惨剧。
笔者认为,无论是水灾还是电梯事件,都是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出现漏洞的反映。它们愈发表明,安全事故中不单纯有职能部门失职、企业作恶、政府推进的安全标准低下的问题,更要发问城市管理者:如何才能为公众提供公共安全空间?
首先,大城市防灾要反对形式主义。我国尤其是大城市的防灾应急制度和组织建设欠缺,灾前防控能力差且预防措施不充分,缺少灾害防御全过程的效率评价体系,只重建设,缺少监管,只重高科技设备的引入,缺少与之配套的专业化防灾应急队伍建设。更有甚者,学发达国家防灾管理的“表皮”,对本质不得要领,形式主义的痕迹渐浓。
例如,7月3日《新京报》称北京市海淀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管理方每年靠出租场地收入1200万元(已改建为高尔夫球场)。据悉,该防灾教育公园总投入1.2亿元,公园平时以防灾教育演练为主,灾害时可容纳5万人应急避难。面对北京乃至全国不止一处形同虚设的应急避难公园,我们该做何思考?近几年,西南诸市县尤其是汶川地震后某些基础性防灾工程屡屡在地质灾害中“显形”的事例都说明,反对形式主义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任务。
其次,大城市防灾要狠抓细节控制。今年上半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它不仅表明大城市在倾听公众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有时“人防”比“技防”更有效。大量实践证明,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认为只要“砸重金”升级防灾设施就能行,更要同时在“人防”和使用技术细节上下功夫,而“人防”往往是大城市防灾应急处理的弱项。
7月初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强调,北京应急体系将提升九大能力建设,并强调将“物联网应用”作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作为北京“十二五”应急管理规划预研究的负责人,笔者在赞赏的同时也感到,安全目标与建设世界城市相一致才应是北京“十二五”应急规划的关键词。与“十一五”对比,在安全北京建设目标上的差距,在一系列明显隐患细节上不予关注,而仅仅推出以增加硬件设备投资为重点的规划、建设等,将是防灾上的重大部署缺陷。
大城市的防灾减灾是系统工程,应急规划固然重要,但涉及未来规划内涵的防灾细节控制更加必要。希望有关部门从全国屡屡救灾忧思中猛醒,在接连不断的灾难及突发事件来袭时,思考如何作为,我们才能从一个救灾大国转向防灾强国。
2011年时值唐山大地震35周年,美国“9•11”事件10周年……面对高速化城市发展及潜伏的城市之灾,各级城市管理者不仅要有安全发展观,更要审视并务实对比自己城市的“十二五”防灾应急规划究竟比“十一五”进步了多少,万不可以高投资取代观念的变化,理念与行动的提升。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