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建筑 追寻光辉足迹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1年7月6日
  • 浏览次数:5489

  编者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苏维埃的创建开始了中共领导和管理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1949年的开国大典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成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时刻,也让与之有关的建筑被渲染上最鲜艳的红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看在党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并感悟当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红楼是一座包括地上4层、地下1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坐北向南,为砖木结构,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4.34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西洋式的风格,在当时称得上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成为北大文学院的所在。在五四运动中,她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1918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曾先后在此任教任职。李大钊在此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由此他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红楼的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色。

  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在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两层石库门楼房里召开了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该楼于1920年夏秋间建成,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

  解放后,为重温党的历史、追忆革命先辈,一大会址得到了维护修缮,并建立了纪念馆。会址一直保持“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但旧址原貌和内部布置一直保持1921年的原样。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中共一大会址近期又进行了一次大修。与中共建党80周年时的那次大修相比,本次修缮工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工艺上的改进和材料上的创新,首次采用了更接近原来石头材质的进口石粉进行外立面修缮和内层墙面粉刷,修旧如旧,在外观和质感上更接近上世纪20年代石库门建筑的原貌,整体效果也是历次修缮中最好的。

  古田会议会址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的曙光小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这次会议上被通过,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强调了用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全党全军的重要性,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原则,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会址是一座清朝宗祠建筑,始建于1848年,称廖氏宗祠。会址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依次分大门、庭院、中门、前厅、天井、大厅,左右两侧是厢房。整个建筑建构完美,飞檐翘角;中门门厅的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色彩艳丽、绘制精美、气韵生动。1917年,经过大规模维修后,变身古田第一所小学,古田会议就是在学校高年级课堂里举行。

  红七军军部旧址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武装起义。这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在起义凯歌声中光荣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就设在粤东会馆里。这座建筑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是广东商人为了在百色的商务活动而集资修建的场所。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也是百色市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群。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会馆座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艺术精品。

  中华苏维埃一大会场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创建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了领导和管理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

  距离瑞金市区5公里处有个叶坪村,古樟参天,环境优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就设在一幢明代的青砖灰瓦建筑——谢氏宗祠内。当时项英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与村中谢氏长辈商妥后,请来泥木工匠进行了修整,布置为一座庄严的会场,在这里举行了当年的“开国大典”。祠堂内两侧,是被木板隔成的15个房间,分别是当时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等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已经形成。

  毛泽东当年就站在这里向大会作《政治问题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尔后又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1933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江西瑞金沙洲坝,为了解决大型集会的场所,尤其是为准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

  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经过苏区工人四个多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

  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8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一顶红军的八角帽。礼堂共有两层,楼面为回廊式,并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四十一扇窗户,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而且从安全角度考虑,大礼堂完工后在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此后,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大礼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复的。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是幢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是贵州军阀、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栗色。

  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1964年,毛泽东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12月下旬,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国际关系和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城内河下河滩田家院窑洞中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继遵义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提出“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也是见证瓦窑堡会议和中国革命的重要载体。田家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充分利用阳光;同时内部空间也因拱形,而加大了竖向空间。窑洞可谓是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延安中央大礼堂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为筹备七大的召开,中央决定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并于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中央大礼堂。这是一座凸式结构的大礼堂,充分体现了中西结合,壮观大方,艰苦朴素的时代风貌。礼堂大厅,可坐千人,采用四个大石拱为主梁,避免了遮挡视线的两排柱子,这是延安当年唯一没有使用木梁或木柱的大型建筑物。主厅的这种结构是因为延安的石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陕北石匠砌拱的技术又非常之高。礼堂的外表装饰,吸收了西方一些建筑形式特点,在东厅门外,有一个石柱,是采用一块整石,按照希腊建筑艺术设计而成,它像一个少女的手臂,称之为希腊多列斯柱式。中央大礼堂成为延安时期建筑艺术的杰作。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4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扩建,并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遂成今天规模,并在广场中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在广场南原中华门的位置建毛主席纪念堂。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地砖被全部更换。建国后的天安门广场所经历的三次大规模改、扩建工程,使古老的广场更加宏伟壮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繁荣昌盛的象征。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人民团体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建成后也成为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举办场所。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最高部位46.5米,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北部有可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正门迎面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
来源:建筑时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