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把城乡绿地串成走廊网络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12月27日
  • 浏览次数:3154

      什么是绿道
  在景观设计中,“绿道”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路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绿道”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从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广东省正在大规模建设绿道网络。其实,不单是我们国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建设“绿道”网络。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它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发展轨迹
  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67年奥姆斯特德所完成的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通过阿诺德公园、牙买加公园和波士顿公园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该绿地系统长达25公里,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其后,埃利奥特扩展了奥姆斯特德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公里,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环保运动蓬勃开展,并形成了几个绿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学者。菲利普在威斯康星州进行自然和文化资源制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重要的资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并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遗产道规划。麦汉哥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其中一章重点讨论了河流廊道的规划。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在1990年,利特首次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召集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有关绿道的互联网也铺天盖地。

  绿道在中国
  绿道在国内逐渐流行,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深圳市规划在盐田区打造一条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长达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景、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主要景点元素有机串联,沿路设计了自行车驿站和租赁点,提供停放、零售和简易餐饮服务等,沿途的房地产商业项目也因此得到价值提升。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珠三角2010年将全面启动绿道主线建设。根据规划,广东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同时,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2012年后,广东将引导珠三角绿道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串联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林原)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