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式建筑文化复兴话题引起的思考

  • 编辑: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10年8月31日
  • 浏览次数:4152

    首先从名字说起,所谓中式建筑实为区别欧式建筑而编造出来的名字,而欧式建筑是中国大地气势磅礴的房地产业缔造出来的词汇,并且还能细分出英式、法式、德式、西班牙式、地中海式等等,最后再冠以产品后缀。问题就出在那个“式”只是特指形式,而抛开外衣看本质,大家事实上几乎是同一类事物。有一件事情特别能证明这一点,就是“什么什么式产品”的荒谬说法。我曾听一位开发商大佬兴奋地说道:“我非常喜欢希腊爱琴海边几百年历史的那些产品”!令人悲观的是这虽然很可笑但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了。一幅画作为艺术品当然可以卖钱,但如果作为产品来卖钱的话那只能叫工艺品。

    客观上讲,建筑应该归纳成欧洲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伊斯兰传统建筑、其他人文属性的建筑类别和基于欧洲工业文明的现代建筑及其延伸。所以对于类似中式建筑和欧式建筑的名称我持反对态度,但不反感,毕竟对于百姓来讲这种说法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其实我并不是吃饱了撑的非要理论出来一个文字游戏,因为这种说法代表了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心态,虽然是必经过程,但中国人不能永远陷在缺失自我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最近政府提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想说的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传承。

    近年来,在欧洲的各种“式”为大家所厌倦时,中式便鼓乐齐鸣、粉墨登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把中国元素的色香味淋漓尽致地挥霍了一把。那么现在,上海会真的很委屈,命运不济的从时间表上排在了北京奥运会的后面,于是2008年人们在北京好好享受了一番中国刺激后,2010年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除了大也只能用更大来标注了。所以,我们必须也只能面对一个事实:没有最刺激,只有更刺激!因此在我们没有本事把事情变得更刺激的时候需要冷静一下:那样的想法是否有前途?我们是否只有这一种商业广告式的做法?

    不过,东风确实也吹出了一些有明显中国印迹的好房子,万科第五园是成功利用中国元素来解决地产问题最好的一个案例。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也让人们在猛地回忆起香山饭店之后领略到用温文尔雅的方式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北京的观塘着实也借着东风火了一把,即使老百姓后来也发现把坡屋顶、灰墙、窗棂去掉后和别的房子没什么区别。不要过于挑剔嘛,好歹是“中”风了嘛,看看盘古大观恶心吗?但是它却靠违章方式做出了一个巨大的贡献:真正的顶级豪宅是百米高空的北京四合院!这个可以被惊呼,四合院才最高级!是吗?

    现在有一个问题,中国建筑的精髓就是院子吗?似乎这个问题可以变成,你有院子了吗?那么,为什么欧洲传统建筑也有院子?还有一个问题,曲径通幽、欲扬先抑、步移景异、犹半遮面,中国建筑的解决之道难道就是把问题复杂化吗?再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大屋顶?为什么几千年只变了那么一点点?如果那代表了农耕生产方式下的封建社会形态,那么在后工业文明的今天,中国建筑能找到与石油和钢铁的恰当关系吗?

    看来,我们应该好好学学历史了,因为我们几代人都是在中国的土壤里浇着西方工业文明的铁水长大的。即使曾扎根于中国的苏联大哥现代化模式也是基于德国人19世纪初的伟大乌托邦幻想,那种幻想也来自于同一个工业革命时代,就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无法撕开的起源一样,他们只能共用一个圣城---耶路撒冷。

    我们习惯了观看对面的情况,就像两排人坐在会议桌前,很难想起看一看你旁边的人。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吧,那里有一个妹岛和世,那里还有安藤忠雄、桢文彦、伊东丰雄、隈研吾,还曾经有一个丹下健三和一个前川国男。日本是东方国家里的另类,总希望摆脱东方的烙印而加入西方的阵营,当然后来他们发现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们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澳大利亚,于是日本人开始寻找日本,于是日本建筑界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人。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这样的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知的原因.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的成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与现代工业文明巧妙结合的产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东方而不是西方。

   我们的确应该补上文化课,中国文化课,用来寻找失落的世界。

    让我们认真地寻找中国吧!

来源:中华建筑报

更多
关键词